小说观念的变革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72.html
小说观念的变革,一般来说总是迂回的,有时甚至出现了巨大的反复和回流因此,纵观小说艺术发展史,不难发现它的轨迹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金瓶梅》小说观念的突破,没有使小说径情直遂地发展下去,事实却是大批效颦之作蜂起,才子佳人模式化小说的出现,以及等而下之的秽书的猖獗;
而正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才在作者的如椽巨笔之下,总结前辈的艺术经验和教训以后,又把小说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又一次使小说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觉醒
有的研究者对小说文体演进的历史曾作过轮廓式的描述,认为如果对小说发展的历史进行整体直观,我们就会发现,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小说发展都经历了三大阶段:
一、生活故事化的展示阶段;二、人物性格化的展示阶段;三、以人物内心世界审美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的展示阶段
作为一种轮廓式的概括,我对此没有异议;然而,若作为一种理论框架,企望把一切小说纳入进去,则使人难于苟同
三阶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三者能够完全割裂对立起来吗?且不说最早的平话、传奇故事是不是也写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不说性格和命运是不是需以情节为发展史,只就审美化的心理历程而言,就可以发现,中国长篇白话小说发展到《儒林外史》《红楼梦》时期,就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不好说它们还停留在第二阶段的小说形态上
事实是,《儒林外史》《红楼梦》已经从对现实客观世界的描述,逐渐转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而且这种刻画具有了多元的色素
只是中国小说的内心世界的审美化的展示,有其固有的民族特色而已《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一样,都是一经出现就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从而把小说这种文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明清三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72.html
《儒林外史》像《红楼梦》一样,它已经从功利的、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的层次
从小说观念的更新的角度看,吴敬梓注意到了因社会的演进和转变而牵动的知识分子的心理、伦理、风习等多种生活层次的文化冲突,并以此透视出知识分子的心灵轨迹,传导出时代变革的动律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悲喜剧,实质上是做了一次哲学巡礼他的《儒林外史》的小说美学特色,不是粗犷的美、豪放的美,更不是英雄主义的交响诗
你看:他的小说从不写激烈,但我们却能觉察到一种激烈这是蕴藏在知识分子心底的激烈,因而也传递给了能够感受到它的读者因此,《儒林外史》的小说美学品格,有一种耐人咀嚼的深沉的意蕴
这表现为小说中有两个相互交错的声部:科举制度和八股制艺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无论贫富、无论其他生活和政治生涯如何,它总是正剧性的—这是第一声部,作者把这一声部处理成原位和弦;又将科举以外的内容,即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人的悲歌,作为第二声部,把它处理为转位和弦,具有讽刺喜剧旋律
转位和弦在这里常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作者在把握人物时,并不强调性格色彩的多变,而是深入地揭示更多层次的情感区域,研究那种处在非常性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甚至是变态的心理
人的情感在最深挚时常常呈现出上面诸种反常,人的感情发展或感情积累,也往往不是直线上升,而是表现为无规则的、弯弯曲曲的、甚至重又绕回的现象
吴敬梓对科举制的批判,正是通过这种对人性的开拓,对人的内在深层世界的开拓达到其目的的
还应看到,在你读《儒林外史》《红楼梦》时,总有一种难于言传的味道
我想,这是吴敬梓和曹雪芹对小说美学的另一种贡献,即他们在写实的严谨与写意的空灵交织成的优美文字里,隐匿着一种深厚的意蕴:一种并无实体,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注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挈领着整体的美学风格并形成其基本格调的意蕴
我以为那该是沉入艺术境界之中的哲学意识,是作者熔人生的丰富经验、对社会的自觉责任感与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于一炉,锻炼而成的整体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态度
你看,他们能贴着自己的人物,逼真地刻划出他们的性格心理,又始终与他们保持着根本的审美距离细致的观察与冷静的描述以及含蓄的语气,都体现着传统美学中静观的审美态度
对于艺术感情的表达,席勒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新手就会把惊心动魄的雷电,一撒手,全部朝人们心里扔去,结果毫无所获而艺术家则不断放出小型的霹雳,一步一步向目的走去,正好这样完全穿透到别人的灵魂
只有逐步打进、层层加深,才能感动别人的灵魂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和曹雪芹写《红楼梦》,正是采用这种不断放出小霹雳、逐步打进、层层加深的艺术手法,通过形象的并列和延续,逐渐增加感情的力度和冲击力
你看,一幅幅平和的、不带任何编织迹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深刻印象:它恬淡,同时也有苦涩、艰辛、愚昧
一个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和最微小的元素,被自由地安排在一切可以想象的生活轨迹中
这些元素的聚合体,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甚至是主要的影响它使我们笑、使我们忧、使我们思考、使我们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和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两部小说中为我们创造的意境
这里显现出一个小说美学的规律——孤立的生活元素可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系列的元素所产生的聚合体被用来解释生活,便产生了认识价值
《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72.html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正是通过这种生活元素的聚合过程,使我们认识了周进、范进,认识了牛布衣、匡超人,认识了杜少卿;认识了宝玉、黛玉、贾政、王熙凤……认识了生活中注定要发生的那些事件,也认识了那些悲喜剧产生的原因
对于《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这样近四十万字和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这样的一部部没有多少戏剧冲突的、近乎速写和生活纪实的小说,就是全凭作者独特的视角,借助于生活的内蕴,而显现出它的不朽魅力的
从我国小说的经典性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发展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时期,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小说观念的变动和更新往日的激情逐渐变为冷隽,浪漫的热情变为现实的理性,形成了一股与以往全然不同的小说艺术的新潮流
当然,有不少作家继续沿着塑造英雄、歌颂英雄主义的道路走下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已经没有英雄时代那种质朴、单纯和童话般的天真
因为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已经悄悄地渗入了艺术创作的心理之中社会生活本身的那种实在性,使后期长篇小说的普通人物形象,一开始就具有了世俗化的心理、性格、人性被扭曲的痛苦以及要求获得解脱的渴望
这里,小说的艺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悲剧——的涵义,也发生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改变:传统中,只有那种英雄人物才有可能成为悲剧人物,而到后来,一切小人物都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悲剧人物了
小说艺术的发展历史,也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代一位作家曾说:文学上的英雄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候就需要一种补充要求表现平凡,表现非常普通、非常不起眼的人……这就是说,当代小说有一个从英雄到普通人的文学观念的转变而我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也有一个从英雄到普通人的小说观念的转变
事实是,在我国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在最后,即小说创作高峰期,出现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这种具有总体倾向的巨著
它们开始自觉地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对人的灵魂奥秘的揭示,对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把小说的视野拓展到内宇宙当然这种对内在世界的表现,基本上还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加强心理描写的
这当然不是像某些现代小说那样,基本没有完整的情节,对内心世界的揭示突破了情节的框架但是,内心世界的探求、描写和表现,不仅在内容上给小说带来了新的认识对象,给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来了深层性的材料,而且对小说艺术形式本身,也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就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低级形态发得到高级形态的真实轨迹而在这条明晰的轨迹上鲜明地刻印着笑笑生和他的《金瓶梅》的名字他和他的书是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并驾齐驱的
文章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72.html
刊于《宁宗一<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72.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72.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