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玉 ▏从习惯用语的变化看《金瓶梅》的文本结构——《〈金瓶梅〉文本结构探微》补证

评论字数 7179阅读模式

数年前,笔者曾写过一篇论文,认为:金瓶梅》的前91回(不含第五十三——五十七回,实际只有86回)当为原作,而后9回则是出自另一人之手的续作其中,也注意到后9回具有不同于前91回的语言特征

但在当时也只是泛泛而谈,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近来,笔者在对《金瓶梅》的语词(包括词汇、成语、短语等)进行微观考察时发现,前91回的某些习惯用语,到了后9回,却发生了诸多变化这种现象,堪可为以前的推断添一新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一、前91回与后9回的用语习惯比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作为科学方法论的成熟形态之一,比较的任务在于去寻找、确定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讲过一段至今仍被后人奉为圭臬的话: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惟有在现存的差别的前提下,比较才有意义;反之,也惟有在现存的相等的前提下,差别才有意义
因此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②

《金瓶梅》的后9回与前91回的某些习惯用语的差异,就是通过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而凸显出来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在《金瓶梅》中,有不少习惯性的甚至可以说是程式化的用语,比如,一写到青年女子磕头,就是花枝招飐,绣带飘飘、插烛也似;一写到妓女或家乐弹唱,就是启朱唇,露皓齿等等然而,这些习惯用语在前91回和后9回的使用并不是始终一贯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在后9回,本来在前91回经常出现的有些习惯用语再也没有露过面,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是由于故事中没有相应情境的缘故,不足为怪;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但是,在某些完全相同的语境下,后9回使用的却是另一同义异构语词——虽然意义相同,但在形式上又有着某种细微的差别,从而脱离了它们在前91回的使用惯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这种同中之异,显示出了前91回和后9回这两部分所具有的不同的文本特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齐鲁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00.html

以下择要对前91回的某些习惯用语与后9回的差异,略作分析:

1.杀猪也似(是)叫/犹如杀猪叫

《金瓶梅》前91回在描写打人时,总是用杀猪也似(是)叫写挨打者的叫喊,既言其大,又言其惨厉

这样的语例共有8处,因事关下文的进一步解析,不妨全部罗列出来:

第八回:

妇人……于是不由分说,把这小妮子跣剥去了身上衣服,拿马鞭子下手打了二三十下,打的妮子杀猪也似叫

第二十八回:

那小猴儿不知,正在石台基顽耍,被西门庆揪住顶角,拳打脚踢,杀猪也似叫起来……

第三十五回:

西门庆看见画童儿在旁边,说道:把这小奴才拿下去,也拶他一拶子!一面拶的小厮杀猪也(也字原误作儿)似怪叫

第四十一回:

妇人……一面骂着又打,打了又(又字原误作大)骂,打的秋菊杀猪也似叫

第四十四回:

须臾,把丫头拶起来,拶的杀猪也是叫

第四十七回:

于是每人两夹棍、三十桹头,打的胫骨皆碎,杀猪也似叫

第五十八回:

春梅于是扯了他衣裳,妇人教春梅把他手拴住,雨点般鞭子轮起来,打的这丫头杀猪也似叫

第八十三回:

于是拿棍子向他脊背上尽力狠抽了三十下,打的杀猪也似叫,身上都破了

在后9回,类似的用例仅有一处,第九十五回:

一面套上夹棍夹(夹字原夺)起来,夹的小厮犹如杀猪叫

两相比较,意思虽完全相同,但喻词由后跟的也似悄悄变成了前置的犹如,传达出了某种别样的韵味

2打选衣帽齐整/拣选衣帽齐整、打扮衣服齐整

打选衣帽齐整,是前91回书中写人物出门前做准备工作的惯用说法,计有7例,分见于第七(两处)、十三、十七、十九、七十八(两处)回;另有第三回一例稍有不同,作打选衣帽齐齐整整,仍不脱其大概此处仅举末例为证:

第七十八回:

不想那日贲四从东京来家,梳洗头脸,打选衣帽齐整,来见西门庆磕头

可是,后9回中所出的2例却与此前不同:

第九十二回:

他便拣选衣帽齐整、眉目光鲜,径到府衙门前

第九十八回:

到第三日早起身,打扮衣服齐整,伴当小喜跟随,来河下大酒楼店中

前例中的拣选一词,于前91回,而拣(揀)、打二字字形差异甚大,可以肯定非由形讹所致;而后例源出冯梦龙编《喻世明言》中保存的宋元话本《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原本当即明晁瑮《宝文堂书目》著录之旧话本《三梦僧记》),原句作打扮齐整,应予注意的是,这里补入的是衣服,而不是此前惯用的衣帽

3.把上项说了/把头一项说了

前91回中常用把……说了(一遍)的句式,来表示人物对过去发生的某一事件的转述至于转述的内容,或是此事的大致经过,或以……一节、……之(的)事、……的(之)话、上项等略词概而言之其中,用上项者有如下4例:

第三十七回:

西门庆……于是竟出门,一直来家,把上项告吴月娘说了

第四十八回:

来保对西门庆悉把上项事情诉说一遍

第五十八回:

贲四于是低着头,一直后边见月娘、李瓶儿,把上项说(说原误作兑)了

第八十六回:

月娘……悉把潘金莲如此这般上项说了一遍

而在后9回,只有一例类似,第九十八回:

经济把头一项说了一遍

这里的头一项,与上项的意思并无不同,但字面的差异却是明显的,与此前的用语习惯不同这种差异甚至导致了后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的误解,将此句改作把头项摇了一摇,语意全变遗憾的是,现在的某些校点本仍在承袭着这一误改的句子

4.试了风、风试着/风冒着

《金瓶梅》前91回,书中人物在说感冒风寒之意时,用试了风、风试着这个试字,尚未见他书用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字眼,共有3例:

第八回:

慌的王婆地下拾起来,见一顶新缨子瓦楞帽儿,替他放在卓上,说道:大娘子只怪老身不去请大官人,来就是这般的还不与他带上,看(看原误作着)试了风!

第三十一回:

西门庆道:也是因众堂客要看,房下说且休教孩儿出来,恐风试着他……

第九十一回:

妇人拦阻住,说道:随他骂罢,你好惹气?只怕热身子出去,风试着你,倒值了多的

后9回中有语境完全相同的一例,第九十六回:

春梅道:若不是,也带他来与姥姥磕头;他爷说天气寒冷,怕风冒着他他又不肯在房里,只要那当直的抱出来厅上外边走……

这个冒字,与试字之意相同,却显然不是前91回的习惯说法同样的例子,倒在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如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三回:行者道:师父呵,切莫出风地里去怕人子,一时冒了风,弄做个产后之疾杨珽《龙膏记》第七出:[小旦]小姐,你敢是冒了风?

5.好风月/好风情

在写到某位女子生性风流时,前91回经常说其人好风月该语见于第十三、三十八、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七回,计6例此处举一例:

第六十九回:

原来西门庆知妇人好风月,家中带了淫器包在身边,又服了胡僧药

后9回也有一例与此类似:

第九十八回:

那何官人……料此妇人一定好风情,就留下一两银子,在屋里吃酒,和王六儿歇了一夜

这个好风情,与前91回惯用的好风月虽仅一字之差,却明显有悖于此前的用语习惯

6两番三次(两次三番)/三回五次

《金瓶梅》前91回在表达多次这一含义时,除第十三回一处偶用两次三番外,余皆用两番三次,计有6次,分见于第八十一(两处)、八十五(两处)、八十七、九十一回最末一处语例为:

第九十一回:

玉簪儿……口内喃喃呐呐说道:……像我与俺主子睡,成月也点水儿,也展污了甚么佛眼儿偏这淫妇会两番三次刁蹬老娘!

应予说明,两次三番或三番两次是比较普通的说法,在明清小说中多见,如《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二回、《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十回均有,而两番三次尚未见他书用例,算得上《金瓶梅》的特色语词之一但在后9回,这一特色语词却销声匿迹了,而代之以另一个同义成语三回五次,共出2例:

第九十八回:

爱姐一心想着经济,推心中不快,三回五次不肯下楼来

第一百回:

春梅以后见李安不来,三回(回字原误作四)五次使小伴当来叫

其实,三回五次与两番三次一样,均虚言次数之多,意思上并无本质区别至于用哪一个,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用语习惯比如,《水浒传》就是清一色的三回五次派,共用14处之多这里的后一例,抄改自《京本通俗小说》中的宋元话本《志诚张主管》,该语原来就有,自可视为袭用;但前一例却于其文本所从出的《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可见这是后9回异于前91回的习惯性用法

7千恩万谢/千恩万福

千恩万谢是一个表示谢意之深的常用成语《金瓶梅》前91回共见16例之多,无其他变体最后一例为:

第八十二回:

经济道:……还剩了二两六七钱银子,交付与你妹子收了,盘缠度日;千恩万谢,多多上覆你

后9回中惟出一例,作千恩万福:

第九十四回:

那雪娥千恩万福,谢了薛嫂

万福,本是古时妇女表示问候的礼节此处的千恩万福,显然与前91回的一贯用法有所不同而这种特殊的用法,也还没有发现其他实际用例

8.妈妈子/妈子

《金瓶梅》中有不少子尾词,妈妈子便是其中之一,用来称呼年老妇人例多不举另外,妈妈子前可加姓,如冯妈妈子(第十四、十八、二十、八十六回)、老孙妈妈子(第五十二回)、王妈妈子(第六十八、八十六回)、刘妈妈子(第七十五回);也可加上各种形容词,如风妈妈子(第三十七回)、怪妈妈子(第三十七回)、病妈妈子(第四十三回)类似的例子,也见于《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多种明清小说

但是,在第九十五回,却接连出现了4处妈子,如:

月娘道:你看妈子撒风!他(原误作你)又做起俺小奶奶来了?

后出的崇祯本在校理文本时,大概是觉得这一妈子过于眼生吧,认定有夺文,而代补一妈字其实,妈子并不误,下文又有两处张妈子、一处老妈子可证这只能说明,在用语习惯方面,后9回与前91回确有不同

9大扠步/大拔步、大移步

大踏步,明清小说常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应用频率较高的基本语词第五回也有该语:只见武大从外裸起衣裳,大踏步直抢入茶坊里来,这是全书惟一的一例,并且还是从《水浒传》第二十五回直接因袭而来的实际上,该书习用的是另一个意义全同的语词——大扠步,前91回共出6例:

第一回:

武松听了,呵呵大笑,就在路傍酒店内吃了几碗酒,壮着胆,横拖着防身稍棒,浪浪沧沧(跄跄),大扠步走上岗来

第九回:

武二听了此言,方才放了手,大扠步云飞奔到狮子街来

第二十六回:

来旺儿……于是拖着稍棒,大扠步(步字原夺)走入仪门里面

第二十七回:

西门庆……于是撇了妇人,比及大扠步从石磴上走到山(山原误作上)顶亭子上时……

第八十七回:

那婆子……被武松大扠步赶上,揪番在地,用腰间缠带解下来四手四脚捆住

第八十八回:

只见从窝铺中钻出两个人来……大扠步便来捉获

应当指出,第一例乃由《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大扠步原作大着步;以下第二、三、五例,分别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六、三十、二十六回,大扠步均为原本所无;第六例则抄改于《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原作大踏步无论是作者对以上各例有意识的改写或增补,还是无所依傍、独立创作的第四例,都充分说明大扠步为其用语习惯这种说法,可以在贾凫西鼓词《孟子·齐人》(作大叉步)、《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作大岔步)等书中看到

后9回中也出现过一例大扠步:第九十四回:这刘二大扠步上楼来,但显然有其更习惯的说法:

第九十九回:

这刘二那里依听,大拔步撞入后边韩道国屋里

第九十九回:

张胜提刀绕屋里床背后寻春梅,大拔步径望后厅走

第一百回:

只见一个和尚,身披紫褐袈裟,手执九环锡杖,脚靸芒鞋,肩上背着条布袋,袋内裹着经典,大移步迎将来

不管大拔步,还是大移步,都不同于此前惯用的大扠步

前91回与后9回习惯用语的不同,如下表所示:

不难看出,在《金瓶梅》的第91回与第92回之间,存在着一条比较明显的裂隙

后9回篇幅并不大,字数也只有7万多,就有这么多的语词与前91回的习惯用语不同这种现象,既令人诧异,又发人深省

二、结论:《金瓶梅》后9回系他人续作

一般来说,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词库,会有一些有别于他人的惯常使用的说法,比如口头禅之类作为以笔说话、形诸文字的作家,也是如此

那些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由于本人独特的生活地域、社会阅历以及文字功夫、文学素养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总会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用语习惯,使其作品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化的语言特征,这也就是哲人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道理

对于这一点,我们在阅读许多文学作品时,稍加用心,是不难体察到的这种用语习惯,或许就连作家本人也未必会明确意识到,但却相当顽固,很难轻易改变,因而是可以作为作家主体语言特征的一种标识的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为他人作品写续书),某位作者或许会去刻意模仿他人的语言风格,但由于不可能完全无遗地体察到原作者用语习惯的所有细节,难免顾此失彼,要真正做到不露迹是不可能的

这类能够反映作家语言特征的习惯用语,在同一位作家的作品中,往往多次出现,而且形式上又总是固定的、单一的

笔者曾以《金瓶梅》使用的杀猪叫为例,检读过不少有着同一位确定作者而又出现过至少两处语例的明清小说,考察其所用喻词及位置,可以为此提供更加广泛的佐证

比如,明凌濛初的二拍和《金瓶梅》前91回一样,用的也都是杀猪也似其中,《初刻》1例,《二刻》4例:

《初刻》卷二十六:

只见床背后一个老和尚托地跳出来,一把抱住,杜氏杀猪也似叫将起来

《二刻》卷十四:

其妻杀猪也似喊起来,乱颠乱推……

卷十五:

江老夫妻、女儿三口杀猪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价哭

卷二十一:

盛彦杀猪也似叫喊冤屈

卷二十五:

郑老儿心里又慌又恨,且把徐达咬住一块肉不肯放,徐达杀猪也似叫喊

有的惯用杀猪(的)一般,如: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中有3例:

第二回:

那小二是个极蛮蠢不怕死的赖皮,一夹将拢来,便杀猪一般叫将起来……

第三回:

须臾更阑人静,必英如法,那鸡杀猪的一般叫将起来

第续二回:

两边答应如雷,把了然去了鞋袜,夹将起来,那了然杀猪的一般叫将起来……

清静恬主人题序《金石缘》中也有2例:

第十八回:

刑厅就叫夹起来,夹棍一上,员外杀猪一般叫喊

第二十回:

小厮便将拶指扯出小燕两手套上,轻轻一收,小燕已杀猪一般大叫……

有的则要复杂些,带有双重喻词,如明情痴反正道人编次《肉蒲团》中有2例,用的是像杀猪一般:

第十回:

那妇人就像杀猪一般喊起来,道:阿呀,使不得!求你放轻些

第十七回:

花晨就像杀猪一般,直声叫喊,除饶命二字之外,再无别话

值得注意的是,在冯梦龙的三言中,《醒世恒言》用过2例杀猪般:

第十六卷:

夹棍刚套上脚,(张荩)就杀猪般喊叫,连连叩头……

第二十卷:

众皂隶一齐向前动手,夹得五个强盗杀猪般叫喊……

可是,在《喻世明言》中出现的2例却作杀猪也似:

第三十五卷:

皇甫殿直拿起箭簝子竹去妮子腿下便摔,摔得妮子杀猪也似叫

同卷:

狱卒把枷梢一纽,枷梢在上,罪人头向下,拿起把荆子来,打得杀猪也似叫

看似与前不同,实际上却另有缘由原来,该卷《简帖僧巧骗皇甫妻》系由《清平山堂话本》所收宋元话本《简帖和尚》改编而来,以上2例杀猪也似是原本就有的不言而喻,杀猪也似仅是照抄而来,杀猪般才是冯梦龙自己的习惯用语

可见,杀猪叫的喻词及其位置在不同作者那里或有不同,但在同一人笔下,它们又往往保持着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不会轻易改变惟其如此,才能体现出作者的用语习惯

三言二拍

扩而言之,与之类似的习惯用语,作者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具有这种明显的自发性和一贯性,不会忽而这样说,又忽而那样说

因此,搞清了作者的用语习惯,对某些存在着作者、文本问题的文学作品的鉴别就具有了重要的否证意义:

假如两部作品有某些习惯用语相同,这还只能说明这两位作者在这些语词的使用方面恰好有着同样的习惯,并不能得出作者为同一人的结论;但是,如果两部作品甚至同一部作品中使用的相当数量的习惯用语不同,则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们的作者是不同的

在《金瓶梅》前91回中,类似杀猪也似叫这样的习惯用语,频度高,数量多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作者在写到相应情境时,差不多已到了不假思索、条件反射的程度

可是,在后9回不大的篇幅中,在同样情境下的用语却往往与前91回不同,显然脱离了原有的用语习惯的轨道这种差异,不大可能是原作者心血来潮而偶尔改弦更张的结果,而应是因作者不同所致

后9回的这位作者,亦即续作者,或许也在努力地模仿原作者的用语习惯,但毕竟未能尽肖,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非出同手的诸多迹

关于《金瓶梅》文本结构的信息,埋藏在全书最后的结末诗中,首句云:闲阅遗书思惘然,颇为令人费解试想,如果《金瓶梅》全书(除第五十三——五十七回外)自始至终都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的话,他怎么可能称自己的作品为遗书?

再者,又如何能谈得上闲阅?崇祯本也觉得这句诗有问题,而把闲阅之闲改为阀,但这一改却又改错了所谓阀阅,古有二义:其一本作伐阅,指功绩和资历;其二是指世宦门前榜贴功状的柱子,左阀右阅二义合流,后来成为以功勋名世的仕宦门第的代称

崇祯本的改动,不仅使全句诗意顿显滞涩不通,而且也与书中所述西门庆是一个开生药铺的破落户财主的出身及做恶多端的情节明显不符

其实,只要我们想到此诗出自另外一人即续作者之口,一切就都豁然贯通了——这里的遗书,应当就是这位续作者对虽已洋洋大观却仍未成全璧的《金瓶梅》原作的称谓,笔者以为即指现存《金瓶梅》文本的前91回;而所谓闲阅,也仅仅是续作者的一种阅读行为而已

续作者在得到这部《金瓶梅》91回的未完稿遗书之后,加以续写,方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百回大书

当然,说前91回是原作、后9回属续作,也只是大致而言,实际上无法排除可能存在着更为复杂的情况,比如:后9回中或许有原作者留下的某些残篇断简,续作者据此进行了连缀和增补;

而前91回也不一定字字句句都出自原作者之手,续作者完全可能进行过某种文字上的润饰和修改

这些情况,虽然我们还无法确知,却是要充分估计到的

《傅憎享、杨国玉<金瓶梅>精选集》

注释:

① 杨国玉《〈金瓶梅〉文本结构探微》,《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② [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53页

文章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学院

刊于《傅憎享、杨国玉<金瓶梅>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