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不是历史,但小说反映时代,其中不免有作家的某些经历或历史事件的渗入我国古代小说中这类情况尤多,因此常常能给研究某些问题提供信息
梅节先生据《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八回写安忱治河的一段文字推断《词话》的成书年代①,予人以启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金瓶梅》一书写西门庆勾结官府,经商到致富,奢靡作乐整个社会也是一片繁华富足,很少写到民生疾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实际上明代的山东河患频仍,天灾人祸不断安忱以水司郎中的身份衔命前来山东治河,是当时历史的反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小说中西门庆恭维这位新科进士荣擢美差,足展雄才大略,河治之功,天下所仰这时,安忱有这样一段回答: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今又承命修理河道,况(当)此民穷财尽之时,前者皇船载运花石,毁闸折坝,所过倒悬,公私困弊之极;而今瓜州、南旺、沽头、鱼台、徐沛、吕梁、安陵、济宁、宿迁、临清、新河一带,皆毁坏废北(圯),南河南徒,淤沙无水,八府之民,皆发弊之甚又兼贼盗梗阻,财用匮乏,大覃神输鬼役之才,亦无如之何矣!②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梅文据以判断《词话》的成书必在嘉靖以后,其上限不能早于万历五年八月,可作定论,甚至还可推迟五年,定在在万历十年在目前《金瓶梅》成书的嘉靖说、隆庆(包括嘉隆、隆万)说、万历说的三种主张中,可知是赞成万历说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成书时间的确定,可以帮助作者问题的解决但梅文的上述论断不无问题,,原因在于历史考察的失实今愿承其余绪,作一点探讨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国际金瓶梅研究集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一、请注意八府的地域概念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金瓶梅》里的安忱并非历史实有的人物,但明廷为了治河,历朝都委派过大小官员主持此事却是事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012.html
《金瓶梅》的题材是从《水浒》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中敷演出来的,所以常常把情节牵挂到宋朝的历史上去载运花石是宋徽宗时的历史,是桩遭后代唾骂的事
《金瓶梅》说由于载运花石而毁闸折坝,借安忱之口作了谴责在明代毁闸折坝,却主要是黄河肆虐的天灾带来的恶果,翻一翻《明史》即明了
如《明史·河渠志》所载的一位河道官员所说,黄河……淤塞河道,废坏闸座,阻隔泉流,冲广河身,为害亦大③可以为证
在明代的河工中亦有公私困弊的问题,这里暂不作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安忱所述的社会情况,确实是以某段历史为其背景的
梅文注意了南河南徙的问题,但却把此处所说的南河定为从泗州至清口这一段淮河
而南徙则是指淮河原出清口东北经云梯关入海,改变为东南从运口到高堰倒灌运河和山阳及高宝诸湖这样一来,南河南徙造成的水患,就成为苏北淮河地区的问题了细按安忱的话却并非如此
安忱话中提到了八府八府所指,(词话)本身已有交代,见于第六十五回宋御史结豪请六黄
黄太尉驾临清河,八府官前来迎候书中列出的八府是东昌府、东平府、兖州府、徐州府、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其中除徐州在洪武十四年已改为直隶州以外,包括了山东全部地方建制④
徐州毗邻山东,在河患的问题上与山东息息相关,八府的范围实即整个山东安忱所说的八府之民,皆疲弊之甚,意在说山东地区所受河患之苦
梅文南河南徙定在淮安地区,因此大大南移,出了山东地界,结果就成为南方邻省的淮河改道,倒灌更南面的里运河,而北方的山东人却遭了殃,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安忱明说南河南徙的结是淤沙无水,不是大水倒灌运河或浸漫陆地由于史实的弄错,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
《明史》
二.南河与 南河南徙的真象
南河指哪一条河,梅文列了三种解释:一指北运河的南段,即由瓜(州)、仪(征)达淮安的一段运河
这虽然也是见诸史书的一种提法,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运河,不可能存在这里所说的南徙的问题,显然不会是指运河
梅文的第二种解义为指南河郎署所管辖地区,这本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解释,但又被当作运河而否定了
作者着重于第三种解义,即把南河确定在从泗州到清口这一段淮河的位置,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
河字一义,是从特指黄河的古义发展而来的历朝史书涉及全国范围,每仍用此古义,所以我们应首先注意黄河的问题
这里的南河也是指改道以后的一条黄河水道据《大清一统志》:元时河(按此即指黄河)经徐州与泗水合,至宿迁县南(按属古泗州),又东经桃源县北,又经清河县南与淮水合入淮处谓之清口(按本名泗口),自徐城东北至此皆古泗水,为河(黄河)所夺也⑤,所以这一段水流不属于淮河,而是黄河夺泗入准的一条水道
在明代,它是黄河的一段,明代下游的黄河主干,是经过丰、沛、徐州至苏北的邳县、泗州而入淮再出海的一条水道
《明史·河渠志》称:黄河,自唐以前皆北入海宋熙宁中始分趋东南一合泗入准,一合济入海金明昌中北流绝、全河皆入淮这是历史上黄河的一次大南徙
此次南徙,开始于北宋熙宁年间苏轼贬官徐州时有《河复》诗一首,前面的小序即记载了熙宁时黄河南侵的情况小序说:
熙宁十年(1077)秋,河决澶渊,注巨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城门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
这是一次大改道的开始十二世纪末,金明昌时改道完成此后,合泗入淮的一条,就成了黄河的主流,和我们今天在地图上所看到的流经济南,从渤海出海的一条黄河下游干道不同黄河重所从北方出海的河道,已是晚清咸丰间再一次大改道的结果,此后,流经淮泗的一条河道,在近代地图上就被称为废黄河了
此和明代的情况正好相反在明代,流经徐州的黄河是正河,而北流的一条叫故道所以在明清的历史上有南河和北河的对称但在明中叶以前,北河并未绝流,冲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明史·河渠志》载:
自正统十三年(1448)以来,河复故道,从黑洋山后经趋沙湾入海,但存小黄河从徐州出随浚随塞,以是徐州以南不得饱水
弘治十八年(1505)又有记载:
南河故道淤塞,水惟北趋
这里把南河反称故道,因为对于明中叶的人来说.这条黄河干道,即从金明昌时代算起也已流了三百多年了
大致说来,明朝从洪武开国到弘治时期,近一百二十年的时间,明朝的河患在于北决,即黄河冲入北流,河复故道,但故道实已淤阻,如此当必造成山东西北部的水灾,有时则是把运河的水带走,直接出海,阻断漕运
如《明史》所说河决而北,则大为漕忧,令徐州以南不得饱水,南河徐、吕二洪遂浅涩
这一时期明朝治河的重点在北部张秋、沙湾的决口地带.直到弘治七年(1494)负责河工的副都御史刘大夏分阶段大力整治
采取了比较有效的办法,才控制住这一北决的长期困扰明廷的问题庆贺之余,张秋也从此奉敕改名为安平镇"
张秋、沙湾的决口虽有了控制,但河南上游仍常有决口的河水朝山东冲来,所以到弘治中期至嘉靖末,河患的重点南移到南北二流间的属于山东西部的三角地带,这是明代河患的第二个时期
这一时期虽仍有北决,但已不如前期严重,同时也开始了黄河的南徙其河患的特点是三角地带河水泛滥,浸漫河湖,泥沙淤填,如嘉靖六年的一次泛滥,造成沛地淤填七八里,粮艘不进,漕运受到阻滞
这一年,朝廷派盛应期为总督河道右都御史,开始在昭阳湖东侧另开一条新河,以避黄河之害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河重不如前期严重,在弘治至嘉靖初期能够运舟通利者数十年
这时明廷的治河方针是一面障河北徙,一面引水南流,但北障南引的结果是加剧了黄河本已开始的南徙的进程
南河南徙在弘治中已开始了
据《河渠志》记载,开始是上游与黄河别支会流,经宿州、睢宁,由宿迁小河口流入淮河,出现了小河口北抵徐州,水流渐细,河道浅阻的现象
这是弘治十一年(1469)的事此后情况愈益严重,自嘉靖六年(1527)后,河流益南,其一由涡河直下长淮,而梁靖口、赵安寨二支各入清河,汇于新庄闸,遂灌里河……河淮既合,普之为沛县患者,今移淮安矣
所以才有梅文引天启《淮安府志》所谓北河黄源入口处的清口淤塞,形成南河北超之势这是站在淮安的地理方位来称呼南北的,实际上这里的北河即是那条经过徐、沛的黄河干道,而这里的南河则指由涡河直下长淮、经过南徒形成的黄河新道
南河北超是指由涡河入淮的河水流量超过了流经徐、沛的正河
嘉靖十九年的一则记载是:南河南徙 ,决野鸡冈(在河南睢县北),由涡河经亳州入淮
此时,河水入徐、吕者亦仅十之二所以,从以上史料看,《金瓶梅》所说的南河南徙,是指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流经徐吕的黄河的改道,黄河下游的干道向山东以南的安徽、苏北转移
此后,明代治河的重点也开始转向淮安地区但已是隆庆至明末的七十余年的事,进入了明代代河患的第三个时期
第六十八回所描述的黄河水患,正是明代河患第二个时期的嘉靖年间,山东地区发生的真实情况
《大清一统志》
三、新河的开凿和得名的时间
明代在治理黄河,沟通漕运的过程中,开掘了许多新河渠,其著于史书而较重要的,可举出以下几条:
《河渠一》:(景泰四年)五月,大雷雨复决沙湾北岸,掣运河水入盐河,漕运尽阻帝复命璞(工部尚书石璞)往,开凿一河,长三里,以避决口,上下通运河,而亦筑坝截之,令新河、运河俱可通舟
《河渠一》:弘治七年十二月副都御史刘大夏奉命治河,即(张秋)决口西南开(越)河三里许,使粮运可济……又浚孙家渡口,别凿新河七十余里,导使南行,由中牟、颖川东入淮
开凿这条新河的建议,最早是由左都御史胡世宁于嘉靖七年(1528)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明中期处于北流故道(北河)和正河(南河)之间山东地区长期水患的问题
这一建议,得到朝廷和许多河道官员的赞同当即由总督河道右都御史盛应期负责此项工程挖掘时间,会旱灾修省,言者请罢新河之役
当时没有完工,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七月河决沛县,上下二百余里运道俱淤
奉命治河的工部尚书兼理河漕的朱衡力主继续开掘这条新河经过了两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工程
《河渠三》记载说:隆庆元年(1567)五月新河成,西去旧河三十里……新河自留城西北,经马家桥、西柳庄、满家桥、夏镇、杨庄、硃梅,利建七闸,至南阳闸合旧河,凡百四十里有奇
但据《朱衡传》的记载全长则为194里,这一测量可能比较精确简单地说,新旧两河、以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为界,旧河在湖西,新河在湖东高阜地带,可免西来水患这条运道,一直通行到清成丰年间黄河再次大改道
《河集一》:三里沟新河者,督清都御史应槚以先年(嘉靖三十年)开清河口通黄河之水以济运位置在淮泗交会处
隆庆以后,南河南徙的结果,漕运的主要障碍也南移运河、黄河合泗入淮的一段,成了治理的重点河段
史书的说法是清河至茶城,则黄河即运河也所以常常发生河决泛滥、漕运受阻的问题治理过程中,一种主张是高筑两堤防河之出(防止河水决口)
但这种办法虽经实践而未有根本成效,于是采纳了另一种改浚一河以为漕计的主张经过努力,终于挖出了这条通济新河(天启)五年四月工成运道从新河(通行),无刘口、磨儿庄诸险之患全长57里
以上排列,反映了一个时间顺序,代表明代治河的重点逐渐向南推移的趋势,《金瓶梅》时常提到有个新河口的地方
出郊五十里,到了新河口(第49回),在清河县南,可以从这里乘舟入运河西门庆接送官员,夥计们下江南采办货物,都是从这里起程的
这个新河口,靠近张秋和沙湾,应是早期开凿的河道它虽是文学描写,但与现实基本符合
以上还告诉我们,明代与漕运有关而开凿的新河不止于昭阳湖东的一条,要判断《金瓶梅》所写的属于哪条,需作必要的论证
首先确定,它应是属于八府地区的三条,其中长度最长,沿河有许多城镇闸坝,可以按《金瓶梅》的说法,用新河一带来表述的,只有嘉靖七年盛应期开凿的一条
此外,可以确证《金瓶梅》所说的是这一条新河,安忱的话,本身也提供了内证
读者注意到他举到运河一线的许多城镇闸口,连南旺、沽头也提及了,却没有一处是属于全长一百九十余里的新河沿线的城镇,如南阳、鲁桥、夏镇、留城等,因为它以新河一带一笔带过了此可证新河指的就是这段运河
《金瓶梅词话》
四、安忱治河所反映的
年代向题
朱衡续开新河竣工在隆庆元年(1567)从盛应期开凿,到隆庆元年竣工.前后迁延了三十九年,那么,《金瓶梅》里提到这条新河,所反映的事件,应属于哪段时间呢?是不是必定要等新河竣工,即隆庆元年以后呢?
因为盛应期于嘉靖七年开凿新河,工程浩大,牵动了山东各州府的人力物力,当时已被称为新河之役
虽然工未及半而停止,但新河及闸坝等水利设施,应已具雏形直至三十余年后,朱衡于嘉靖四十四年前来为治河而视察的时候、发现旧渠成陆,但故都御史盛应期所开新河,故迹尚在,为了省工省力,所以才决定采取继续开凿原来那条新河的方案
所以,一条长达一百数十里的新河与新河一带"的地理概念,在朱衡重新动工以前必定已经产生了,而且安忱对西门庆所说的那段话本身也已提供了证明
他说新河一带的阐坝,与前面所举的瓜州、南旺、沽头等地的水利设施一样皆毁坏废圯
兼之南河南徙,淤沙无水,这是盛应期所开新河旧有工程长期废弃搁置以后的现象,而朱衡续开此项工程,又引鲇鱼、薛沙堵水入新渠,筑马家桥堤以遏飞云桥决口,漕艘由境山入,通行至南阳⑥
新河凿成,漕运乃大通隆庆时的这种情况不符合《金瓶梅》描写《金瓶梅》反映的是嘉靖年间的事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安忱一番话所捕写的是南河南徒以后, 山东西部地区的干早现象
查《明史》山东虽然历遵河患,但自己至嘉靖初,还是有数十年运河畅通的时期,但南河南徒的趋势,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忧虑此可以嘉靖十三年都御史朱裳的话为代表
他有条陈说:河出鱼台,虽借以利漕,然未有数十年不变者也一且他徙,则徐、沛必涸宜大浚山东诸泉以汇于汶河,则徐、沛之渠不患干涸
但实际上这一后果当时已经显现出来了接朱裳之任的总河副都御史刘天和就说得更直接,他说:黄河自鱼、沛入漕河,运道通利者数十年,面淤塞河道,废坏闸座,阻隔泉流,冲广河身,为害亦大今黄河即改冲,利去而害独存,宜浚鲁桥至徐州二百余里之淤塞
这是黄河南徙后,利去而害存的转变所说的废坏闸座等等,几与《金瓶梅》里安忱的话完全相同
从此,山东的治河方针也有所调整,从防河之溢改为引水灌河具体有三大措施:
一、首先是停止筑堤坝等防河外溢的措施刘天和说:鲁桥至沛县东堤,旧议筑石以御横流,今黄河既南徙,可不必筑
二、引黄河上游的水流回到北部原来的河水干道(南河)嘉靖十六年冬总河副都御史于湛建议开诸口上流四十里……入旧黄河(南河),截涡河水入河(也指南河)济洪(指徐、吕二洪)嘉靖十八年又有人提出从另一条路线且灌徐、吕的办法
三、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有人提出了浚山东诸泉以济运的办法
嘉靖十九年,淤沙无水的情况更为严重黄河南徒,决野鸡冈,由涡河经毫州入淮,旧河口俱塞……入徐、吕者亦仅十之二,二洪干涸当时督理河漕的王以旗还说昭阳湖(按应即为《金瓶梅)所说的新河一带)竟也淤成高地,大非国初设湖之意
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黄河南徙,旧闸口俱塞,惟孙继一口独存导河出徐州小浮桥,下徐、吕二洪,此济运之大者
黄河南徙在山东造成的上述灾害,一直延续到嘉靖二十一年,此后二十二至二十五年缺乏记载大约属平年,无重大水旱灾害二十六年以后大变,重又发生河决曹县,河决徐州,以至四十四年发生沛县大决口,散漫湖坡,达于徐州,浩渺无际的现象大河由干涸重新出现决口和泛滥,不符合《金瓶梅》所说的情况,所以可以排除嘉靖二十一年以后的一段时期
河变极矣,固然是黄河本身的特点,但也与这几年治河时着重引河北流不无关系
从山东已有一条未竣工的新河后的嘉靖十三年(1534)至二十一年(1542),这正是《金瓶梅》六十八回安忱治河所反映的一段历史真实九年中山东的情况和黄河的特点,与小说的描写完全吻合
明代大臣 朱衡
五、对《金瓶梅》的成书
与作者的推断
安忱治河反映的历史年代大致可以推定,由成书的上限,则应在盛应期开考新河,山东有了新河这一地理概念,也即嘉靖七年(1528)以后,其成书的下限,我们也可以推定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新河重新动工以前
《金瓶梅》写安忱治河对山东河患的描述很真切,不是亲历其境难有如此感受,而且感慨万端,这是河患久治无效的反映但安忱这个人物写得很特别,细心的读者必定发现,这个人不仅虎头蛇尾,而且红脸变成了白脸
他奉朝廷圣命前来治河,向西门庆慷慨陈辞,说到公私困弊之极时颇带愤激
说到八府之民,皆疲弊之甚,又似乎很同情百姓,后面发出大覃神输鬼役之才,亦无如之何矣的感慨,流露了他对积弊之深的不满
联系到前面,写他身中鼎甲,只因无辜受谗,使他丢了到手的状元,感到此人胸有才识,尚存正义
他仕途受挫,又令人同情此次奉命来山东,正如西门庆所说:荣擢美差,足展雄才大略
他本应不辱使命,从小说来说,作者对他此任的结果,也应有个具体交代才合乎情理.遗憾的是没有,遍寻此后的章节,只是在第七十回西门庆工完升级一节,皇帝下的奉迎神运的诏书中敷行了几句,但也只是提到对于受公私困弊之扰的百姓要加以抚慰,所毁闸坝,着令修理之类,实际等于什么都还没有做
读者期待了解的问题:安忱是怎样解决南河南徙以后,山东大面积千涸缺水的问题的?又,漕运是否通畅?
这些,小说却都未作交代本来应庆祝河工告成,却变作一纸奉迎神运的奖励
安忱的名字列在太师太尉等一大串官员之后,略附骥尾,着升一级而这位升了一级的朝廷命官,却一为西门庆的座上常客,类似清客帮闲,无所事事,情节有头无属,物性格的发展缺乏内在的逻辑的合理性,这简直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问题
《词话》本确实存在许多语言和艺术上的缺憾,但像这样大的粗疏,似乎还有另一层原因笔者怀疑,这一情节上的纸漏,似乎与成书的时间不无关系
前面,笔者给《金瓶梅》的创作推定在嘉靖七年至嘉靖四十四年间的三十七年内,但一部小说的写作其实不会迁延如许时日以其最合适的时间,当为嘉靖二十年(1542)至三十年(1551),即安忱所说山东的那种全面的河患行将结束时开始动笔
约十年后辍笔以嘉靖说中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李开先(1502-1568)和王世贞 (1528- 1590)二人来说,自然是李开先更为怡当
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王世贞尚处于14岁至23岁的青少年,而李开先则已年近不惑,进而知命,以其山东的乡情,仕宦阅历,都是非他莫属的
嘉靖二十年,李开先恰好罢职回乡,在山东章丘闲居此后的一段时间,是 他创作的旺盛时期,传奇《宝剑记》等都撰作于这一时期内
他在这一时期筹划和创作《金瓶梅》自有极大的可能但也可能有人要问,他逝世于隆庆二年(1568),身居山东,耳闻目睹家乡发生的事,身受山东发生的干旱缺水之苦,写到了安忱奉命前来治河,为什么不给他一个结局?为何不把作者自己逝世前完成的新河工程(他完全知道这项大工程,见后),这一项百姓们额手称庆的事反映到里面去呢?
原因就在于此前他已完稿或辍笔,至少安忱的故事,他已写出来了其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
因新河工程重新开工于嘉四十四年,按工于隆庆元年,这已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卜键《李开先年表》说他是年秋,脾病大作,卧床不起⑦,自然已无力动笔
即使他不染此沉疴,《金瓶梅词话》地也已成稿,改动非易但他身居山东,关心家乡频年的河患和天灾,有他的《闲居集》首卷第一首四言古诗为证
诗题《大河久旱而雨,志喜也……》就表达了他的这种感情,兹录首二章于下,
大河涓涓,高山童童,道多渴死,民乃困穷谁知离乱,即于我躬
大江之南,太行这东久遭金革,旱当蕴隆三年于兹,千里其同
三年于兹,千里其同,是说干旱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实是令人震惊的早则由于缺雨,但诗题作大河久旱,久旱,干涸缺水也
作为下游的黄河,达到这样的程度,必定还需具备另一个条件,即上流断源的问题,不然滔滔黄河必不致于变为涓涓细流的,这正是李开先罢职回乡以后,南河南徙,山东河水干涸的实际情况
加上诗中说的,道多渴死,民乃困穷,可知灾情的严重这些,都使我们联想到《金瓶梅》里安忱说的南河南徙,淤沙无水,八府之民,皆疲弊之甚一类话
李开先关心家乡的河漕问题,也注意到了朱衡的新河工程.他的《闲居集》所收.他晚年写的《贺长山尹冯通山荣膺河道奖励序》 文,就是有关这一工程的文章开始即说:
漕运犹人身之血脉,必血脉贯通,而后五官六府、各宣其能,元气可保无虞岁在乙丑,沛县以南数百里,俱为巨浸漕运阻塞,血脉停凝,识者咸有元气之虑
朝议推择一二大臣上请,乃以镇山朱尚书总理,印川潘中丞分理焉士人皆谓通里河可以济运两公上下相度……旧河似难开浚,而白洋浅一带尚可施工⑧
这是一篇应人之请写的贺文,祝贺长山县尹冯通山在河工中荣膺褒奖他借此发表了对漕运问题的看法乙丑为嘉靖四十四年,文中的朱镇山就是当时任工部尚书兼理河漕的朱衡
可知李开先晚年,备悉当年发生的山东西部的黄河决口和朱衡续开新河的事
但《金瓶梅》如果是他写的,而他竟未能反映到小说中,也并不奇怪,因为小说可能此前已经完稿,或者因为年事已高而辍⑨,无法或无力再对一部已完成的大著作改笔,这一情况,在《闲居集》里也可以找到证明
《闲居集》
涉及朱衡其人,李开先还有《巡抚朱镇山祠堂记》一文
这是应乡人之约,为朱衡建立生祠写的应酬文章文中备列他为官业绩,但对他完成新河的壮举却只字未提
原来朱衡今方五十四,他享年七十三,人还健在,写在续开新河工程的前一年,此和《金瓶梅》写安忱治河虎头蛇尾没有结局的情况类似
《金瓶梅》同样写在朱衡完成新河工程以前,如果换一位晚于李开先的作者来写,一项堪称壮举的新河工程已经完成,《河渠志》所说新河一带的马家桥,西柳庄等七座闸口已不是处在毁坏废圯之中,而是漕运畅通,那么,安忱治河就必然会有个不辱使命的交代,这个人物也可能就不致于如此无聊了,这应是顺理成章的事
注释
①《〈金瓶梅〉成书的上限》《国际<金瓶梅>研究集刊》第一集,成都出版社,1991年,下同
②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万历丁巳东吴弄珠客序本《金瓶梅词话》,事见68回梅文注云用日本大安株式会社1963年版本,事在第66回,应为68回之误
③见《明史·河渠一》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文俱见《明史·河渠志》
④见《明史·地理志》其中的东平原为府,后降为州,隶于济南府
⑤《大清一统志》六十四淮安府
⑥见《明史》河渠志和朱衡传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同
⑦卜健《<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甘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⑧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
⑨卜健《<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提出《金瓶梅》可能是李开先的一部未完成稿,有年高辍笔或无力修改初稿的可能
(数据采集 锁菲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