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连 |​关于《金瓶梅词话》中的“形误”“音误”字——与杨琳先生商榷

评论字数 11894阅读模式

摘 要 :在《金瓶梅词话》的研究中,语言研究一直是个热点,原因之一与其强烈的口语化特征有关,另外一点是在传抄与刊刻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讹,包括部分形误、音误(或音借)的字词,尤以形误为甚,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

近年语言学者杨琳先生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对这些问题加以考释,纠正了多种校本及词典中的相关错误,表现了一个训诂学者的深厚功力但其研究结论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则是明显的误读误释笔者不揣谫陋,捡出若干条与杨琳先生切磋

关键词 金瓶梅;形误;音误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1 张见
《金瓶梅词话》第二回:
这婆子正开门,在茶局子里整理茶锅,张见西门庆踅过几遍奔入茶局子水帘下[1]
杨释:张见义为看见、望见张单用也有看望义……张的看望义在其词义系统中找不到引申的线索,章太炎认为是的音转
《新方言·释言第二》:《方言》:‘凡相窃视谓之,或谓之,或谓之占’今音转如张此说基本可取[2]
孟案:这一条杨琳先生解释了张见的含义,但用了更多的篇幅和更多的训诂功夫,追寻本字本义,对张何以有看的意思进行了考证,结论是赞成章太炎《新方言》中的说法,认为张的本字应为䀡(觇),后音转为张
为此,他引用了《广韵》《集韵》《方言》《广雅》以及《易》《论衡》《后汉书》《三国志》《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守城录》《镡津文集》《明太宗文皇帝实录》《歧路灯》等十余部著作中的或注释,材料不可谓不丰富
可惜的是,这十几则材料都是说明䀡觇望有看、视之类的意思,但在最关键的问题,即章太炎先生所谓䀡音转为张的问题上,以上材料并未提供证据
章太炎的这种研究方法早就受到学界的诟病,古今字音义相同或相似者甚多,皆为语言文字演化的结果,其中涉及的因素甚多,不可能都是同一字分化出来的
如罗常培先生就认为章太炎他一定要把‘笔札常文所不能悉’的语词,都在《尔雅》《说文》里求得本字,硬要证明‘今之殊言不违姬汉’那就未免拘泥固执没有发展观念了[3]
一般认为,音义完全相同者,同一字分化为多字的可能较大;而音义相近者,同字分化的可能甚小,而觇与张正属于后者,二字的声母、韵母皆不同
为了将二字拉扯上关系,杨居然说:受‘望’的同化,‘觇’的韵母变成了后鼻音,读同‘张’,于是便写成了‘张’
何谓受‘望’的同化?似乎在说觇的读音为chān,毕竟与张的读音zhāng,声母韵母皆不相同,于是杨又绕了一个弯儿,认为在觇望一词中,觇的韵母ān受到望的韵母āng的同化,所以觇的读音变成了chāng,这才音转同韵母的张zhāng
且不说这弯子绕得确实太远了点儿,这里还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在觇望一词中,何以望的韵母同化了觇,而不是相反呢?
再说,觇望一词都是用在文言中,而张望全是用在白话文中,罕见混用现象,难道音转竟如此泾渭分明,天下文人如此不约而同?其实,张目一词早在《说文》中就出现了:盱,张目也比上举觇望连用出现得还要早
《说文解字》是公元121年写定的,但杨文提供的觇望出现的最早例证是在《后汉书·南匈奴传论》中,比《说文解字》中的张目晚了二百多年
设若觇与张真的有音转关系,到底觇音转为张,还是张音转为觇,还很难说呢!

《说文解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汉语无论古今,同词异字的现象普遍存在,并非某一古字分化而来
就张字而言,与其牵强附会地追寻与觇字的音转关系,倒不如说是与睁字的同词异字,二字并非是音转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发音的细微差异,造成了古代文人用了两个不同的字
根据是,在不同的文言或白话作品中,这两个字可以组合为意思完全相同或大同小异的词,举例如下:
1)张目与睁目
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4]
《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九:
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5]
全元散曲》十二卷套数:
轻行停省惊睁目,迤逦即迷失记途,多因是抹坡错过多过阻[6]
三国志通俗演义张益德据水断桥
张飞见他去其伞盖,睁目又叫曰:吾乃燕人张益德!谁敢与吾决一死战?[7]
《东周列国志》:
只见扑蹋一声,似有人自上而坠,须臾推窗入来桓公睁目视之,乃贱妾晏蛾儿也[8]
野叟曝言》第一一七回:
素臣鼾声如雷,蒸气如云天生睁目酣睡,红须直竖[9]
张目例分布于从东汉到明末的各朝典籍中;睁目四例,从元至清前者主要用于文言中,可知传统文人更偏爱用张目,所以使用的时间也较长;
白话小说戏曲的作者更喜欢用睁目,虽然目为文言词汇,但睁的口语化很明显
张目与睁目在用字和运用文体上虽有一定区别,但在用法与词义上并无区别,都是睁开眼的意思,可以相互替换,实则一个词的两种写法而已
2)张眼与睁眼
《东观汉记》聚珍本:
平交趾上言:太守苏定,张眼视钱,瞟目讨贼,怯于战功,宜加切敕[10]
醒世姻缘传》第八回:
如今正在家里吃饭哩!这晁大哥可是听着人张眼露睛的没要紧![11]
山水情》第十八回:
谁知那鹧儿一个瞌睡撞在门上,撞痛了头皮,这才醒来张眼一看,只见那门首立个人儿,俨然家主模样[12]
斩鬼传第十回
楞睁大王大睁眼道:怎么叫你打探钟馗,你又扯出活施鬼来了[13]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宝玉睁眼一看,好像宝钗,心里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14]
小五义第十五、七十五回:
只觉得噗哧的一下,类若陷土坑内一般睁眼一看,哎呀不好了,将二目迷失……待了多时,睁眼一看,展南侠的宝剑早教人解下去了[15]
张眼与睁眼,含义完全相同,亦可相互替换但文言作品都用张眼,完全排斥睁眼,应该与睁眼的口语化更强有关
白话作品用睁眼更多,但并不排斥张眼其实这也反映了文言与白话两种书面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文言对口语具有较强的排斥性,白话则正相反,有的作品为了提高口语化程度,甚至大胆运用方言俚语;
但是,为了雅化的修辞需要,白话作品并不完全排斥文言成分,如《金瓶梅》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3)张一张与睁一睁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
那夥人齐道:你只引我们去张一张……都去窗子眼里张时,见里面床上两个人脚厮抵睡着[16]
三刻拍案惊奇第四回
却又听得后门外内眷且是说笑得热闹,便开了后门张一张,不料早被左邻一个杨三嫂见了[17]
海上尘天影第二十七回
说什么怡红公子多情种,我病到临危也不来张一张悔从前枉把真心来托你, 岂知是行云流水太无良[18]
平鬼传第十二回
溜搭鬼睁一睁说道:你可是陶家大妹子吗?厌气鬼道:正是[19]
续金瓶梅第四十三回
没事的防篱察壁,骂儿打女,摔匙打碗,指桑骂槐,吵个不住;搜寻丈夫,不许他睁一睁眼看妇人[20]
三宝下西洋第二回至第四十八回
好个老祖,定一定元神,睁一睁慧眼,却原来是个栖霞岭……方才把个眼皮儿睁一睁,哪晓得师父就来……摆一摆虎头,睁一睁环眼,只见番阵上站着一个女将军[21]
以上张一张睁一睁诸例,意思也完全相同再与上述张目与睁目、张眼与睁眼的全部例子结合起来看,张与睁在意义上完全相同,只是读音上稍有差别,而这种差别应该是由方言读音及文人的用字喜好造成的,也不存在着所谓音转的关系

《全北齐文 · 全后周文》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2 说此亲事
《金瓶梅词话》第三回
他那边有了个文嫂儿来讨帖儿,俺这里又便常在家中走的卖翠花的薛嫂儿,同做保即说此亲事[22]
杨释:万历本此句作同做保即说此亲事
梅节先生对照了两种版本,发现保即北京大学藏崇祯本作保山,日本内阁文库藏崇祯本作保正,并根据第七回、第九十一回均作保山的现象,认为原即字应为山字草书形近致误,校改为同做保山,说此亲事
但杨文认为:山即字形并不相近,梅说难从句子断如上文,文意通顺即说此亲事谓便说了这门亲事[23]
孟案:梅节先生的校勘方法是对的,从北大崇祯本改即为山也是对的,尤其是他认为万历本的即,两种崇祯本一为山一为正的原因,是因草书形近致误,可以说是一个精彩的发现,值得肯定赞扬!
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山与正因形近致误尚有可能,但山与即的字形并不相近,致误的可能不是太大
上三个草书为山,中三个草书为即,下三个草书为正
杨文认为‘山’ ‘即’ 字形并不相近,梅说难从,主要原因可能正在这里
笔者为此翻阅了书法字典中的草书写法,发现笔画甚简的山正二字,与笔画稍繁的即字确实十分相似,所以万历本中的即,两种崇祯本一作山一作正,都有其合理性
但考虑到第七回、第九十一回有几次连称媒婆为保山,中的即只能是山而不会是正
故的断句也应随之更改为俺这里又便常在家中走的卖翠花的薛嫂儿同做保山,说此亲事如此断句,也有充分的文本依据
因为说此亲事保山等语,在第九十一回媒婆陶妈妈为孟玉楼介绍李衙内时,也用过两次,一次是陶妈对玉楼说的
陶妈妈道:(李衙内)要寻个娘子当家,一地里又寻不着门当户对妇敬来宅上说此亲事,若成,免小媳妇县中打卯,还重赏在外[24]
第二次是吴月娘对玉楼说的
吴月娘便说:你当初原是薛嫂儿说的媒,如今还使小厮叫将薛嫂儿来,两个同拏了帖儿去,说此亲事,才是理……一个是这里冰人,一个是那头保山[25]
不但此二例的人物语言就是说此亲事,而且紧接着的作者叙述语言又以保山与冰人相对以指媒人,可进一步证明第三回此例作……同做保山,说此亲事是正确的,而绝非杨琳先生主张的……同做保,即说此亲事
顺便提一句,说此亲事的表述方法,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也出现了两例,分别是卷十五《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椽居郎署》:徽商听得此话,去央个熟事的媒婆到江家来说此亲事,只要事成,不惜重价[26]
卷十七:有个闻舍人,下在本店,丰标不凡,愿执箕帚所以要老汉自来奉拜,说此亲事[27]
反观即说此亲事一语,除在万历本《金瓶梅》出现过这一次,自古及今的汉语书面语中并无第二例,以之作为杨琳先生观点的反证,应该是有说服力的
3 回文邉锦笺
万历本第十二回:
一手挝过来,拆开观看,却是一幅回文邉锦笺,上写着几行墨迹[28]
杨释:崇祯本删去邉字此当是诗之形误,邉一般作邊,草书中或作(宋张即之),在与下文连书的情况下,与诗形近,故误作邊,再改换为邉[29]
孟案:始见杨曰‘邉’为何义,无人校释,颇学讶异:边字自古至今是百姓口语,人人都懂,童叟皆知,难道还需注释吗?没想到,训诂学在边字上真的派上了用场!
回 纹
水浪纹花笺
卍纹花笺
杨释认为这个边是诗的形误,所以应该是一幅回文诗锦笺那么,何谓回文诗锦笺呢?
杨释没有说明,但据字面理解,只能是锦笺上印上了一首回文诗,书写者再在这首回文诗上挥墨但笔者认为,杨琳先生的这种理解,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首先,繁体之邊与诗的字形,无论真草隶篆都相差甚远,绝不可能产生形误的问题,即使在连书的情况下也不会混同
其次,也是问题的关键,杨将此处回文理解回文诗之回文,未免让人哑然!
显然,杨先将此处之文理解成了文字,铸成了第一步错误;而回文在书面语中是一种诗体,故引起了杨琳先生的第二步错误;但《金瓶梅》中是回文边,如何说得通呢?只好牵强附会地把边释作诗的误形,这是第三步错误
其实,这里的文并非文字之义,是指的花纹、纹路,回文是指回字纹,也就是以连串的回字构成的花纹图案
回字纹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以横竖折绕组成如同回字形的几何装饰纹样,连绵往复
民间赋予回纹吉利永长、富贵不到头的寓意,多用在传统工艺的装饰之中如雕刻、年画、剪纸、纺织、瓷器、漆器、珐琅器、葫芦器等,都有广泛运用
除了这一种,常见的还有如卍字纹、如意纹、云纹、水浪纹等因这种纹路大多用在各种工艺品的边框中,故称回纹边或回纹框
所谓锦笺是指精美的花笺,根据所绘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山水笺、人物笺、动物笺、百花笺等,分类繁多就传世的花笺考察,不带边框的花笺较多,带边框的以单线纹最多,其次是水浪纹、卍字纹
4 连二快子
《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
这个抢风膀臂,如经年未见酒和肴那个连二快子,成岁不逢筵与席[30]
杨释:连二快子难以理解白维国(2005:235):连二,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地不断地筷子显然不辞……窃谓风当为伸之音误……
抢伸膀臂谓抢着伸手吃菜风义既明,则与此相对之二当为出之讹误
出手写体作(宋米芾)、(元鲜于枢)等形,在与上下文连书的情况下容易被误认作二连出快子与抢伸膀臂对仗工整[31]
孟案:连二快子出现在第十二回描写应伯爵等人抢着吃饭的一段赋体文中,这段文字是《金瓶梅》中的一段奇文
作者的笔像把锋利的刀子,棱角分明地雕刻出这帮帮闲子弟的真实面目,无情地剖析了他们的丑恶灵魂
作者使用了极其刻薄的语言把应伯爵之流喻为犹如蝗蝻好似饿牢食王元帅净盘将军,入木三分地描绘出众人贪馋不堪的吃相,一桌饭菜不消一刻工夫便风卷残云,吃了个净光王佛
杨认为‘连二快子’难以理解,出人意料
其实,这个词从字面上很好理解,意思也很简单,就是一筷子连一筷子,形容人抢吃抢喝,其相不雅
连二作为一个词,《汉语大词典》收入了,解释是指两物相连,举例是宋刘攽《瑞荷》诗:连二雕成白玉盘,合欢裁作青油扇[32]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截票免比》:连二免比票,一截票存算,一归农免比,合缝用印[33]这种用法小说中也不乏其例如: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
一进房门,只见一个连二灶上弄着大旺的火,上面坐着个翻开的的铁锅[34]
济公全传第一百六十八回
里间屋里炕上有两只箱子,地下有一张连二抽屉桌,有一个钱柜,东房做厨房[35]
第一例的连二灶是指两个灶口相连的灶,一般是一大一小,大灶烧饭,小灶炒菜
第二例是连二抽屉桌是指有两个抽屉的桌子,若有三个抽屉则曰连三桌
连二除了与名词相连,还表示动作的连续如:
续济公传》第一百三十一回:济公不等说完,就连二连三的摇头道:不必不必,我也不得功夫转身进去了,马上我就要到镇江张钦差家里去捉妖呢![36]
林兰香第三十八回:又见香儿、彩云于家人仆妇心爱者便连二连三的赏赐,丫环侍女心嫌者,就无好无歹的折磨[37]
连三也是一个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连续三次和连接三物,引申指连续不断
连二连三还可以联合为连二连三,或作接二连三连三接二等,用来修饰动词,是表示动作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白维国先生将连二释作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地无疑是正确的
杨释将的连二筷子曲解为不断地筷子,并以西方语法的主谓宾定状补那一套作标准,谓之不辞,令人失笑!
中国古人没学过西方语法,他们写诗文遵照的是汉语的诗法与文法,辞与不辞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动词都没有,辞还是不辞?
在笔者看来,把连二快子改成连出筷子才是真正的不辞,在古代书面语中,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没有这种用法

《汉语大词典》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5 老
《hanyudacidian》《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
月娘道:今日说道,若道(到)二娘贵降的日子,俺姊妹一个也不少,老与二娘祝寿去[38]
杨释:老介休本校改涂点表示删除崇祯本改作来
……对传世文本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如能做出合理解释,不可视为衍文,故删除来字不可取
……我们认为老为者之形误[39]
左为草书都 右为草书老
孟案:不少老难通
杨琳先生认为崇祯本改老为来是臆改固然不错,但又认为老是者的形误,同样难以服人
杨举叔叔是必记心者,奴这里专候为例,而此例在崇祯本及《水浒传》的对应情节里并无者字,故以此例作证,说服力不强
至于认为‘者’‘着’音同互通,用着来证者,亦颇无力
虽然在现代普通话中,者与着读音相近,但在山东方言中,这两个字的发音差别很明显,很难互通
另外,万历本原版是有标点的,以小圆圈作断句符号,点在字的右下角作为停顿,而这一句的标点是断在少的右下角,说明一个也不少应该停顿,少后不可能再有一个语气词者
其实,此句中的老是都字的形误,在原版中是下句的首字,全句应作:
月娘道:今日说道,若道(到)二娘贵降的日子,俺姊妹一个也不少,都与二娘祝寿去
都与在《金瓶梅》的用例甚多
如:西门庆便把茄袋内还有三四散银子都与王婆剩下些破卓坏凳,旧衣裳,都与了王婆本卫亲识,都与他送行把四个都与我收监,不日取供送问到处都与西门庆滚捏过连那鸨子都与我锁了墩在门房儿里等,共十余处
其中都与他送行都与我收监等句式与都与二娘祝寿完全相同,可作老字应为都字形误的有力佐证
6 光单、并
《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瑠璃瓶光单美女奇花,云母障并瀛州阆[40]
孟案:此例上下句字数不等,上句光单难以理解
杨琳先生不同意白维国将光单改为辉,也不同意梅节先生‘光’应为‘见’(现)之讹,‘单’为‘美’之讹衍的观点,这是对的
但他又窃谓‘光单原本当作‘殚’‘殚’与‘并’(梅节谓呈之形误,非是)对文,义为极尽的说法[41],同样是没有根据的臆测
他把致误的原因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殚先误为,第二步再由误分为光单,而殚的极尽义,与并义也难以形成对文

上为两种草书耀
下草书开与并字
正确解释光单之误,首先要对这两句联的含义从文学的角度有个大致的认识,然后再来探讨正确的用词
这两句的大意是说琉璃瓶上画着美女与奇花异草,云母屏风上呈现着瀛州阆的美景云母障,是用云母石做成的屏风,它与一般屏风不同的是,上面的图像不是人工画出来的,而是云母石经过切割打磨后自然呈现出来的纹理
唐代诗人王维有君家云母障,时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的诗句,后两句说的就是云母屏风上有山泉流淌,那是自然形成而非人工画出来的
明代诗人王鏊有《海月庵观灯》诗,中有云母障开星乱点,天机文断水微波的诗句,也是说的云母屏上有点点繁星,天河似乎泛起微波
《金瓶梅》此例,杨说光单是形误的殚,并说殚义是极尽,可与并对文
但这个极尽并不只是全都之义,而是用尽使尽,如殚精竭虑就是用尽了精力与心思,殚天下之财即费尽天下的财力
若将上句中的光单替换为殚,那么琉璃瓶用尽(或画尽)美女奇花能通吗?
鄙以为,上句的光单应是耀的误写,而下句中的并亦不通,应是开字的形误,这两句应作:
琉璃瓶耀美女奇花,云母障开瀛州阆
意思是琉璃瓶上闪耀着美女奇花,云母屏上开出了瀛州阆的仙景以耀对开,无论对仗、平仄还是诗意,皆甚妥帖

《金瓶梅词话》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7 濡伋、飞浅
万历本第一回:
万里彤云密布,空中祥瑞飘帘,琼花片片舞前檐剡溪当此际,濡伋子猷船
顷刻楼台都压倒,江山银色相连,飞浅撒粉漫连天当时吕蒙正,窑内嗟无钱[42]
杨释濡伋之义各家校释不同张惠英:濡伋,用作濡汲,沾湿意
崇祯本戴校本改作濡滞白维国卜键改作濡没张鸿魁:伋,当作’mò,草写形近讹淹没
梅节:崇祯本作……陶慕宁校注本改作濡迹,注云:濡迹,原作濡伋,乃记音之字濡迹,意为滞留晋陆机诗门有车马客行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诸说均有未安……今谓当为之形误,古代上一点有作撇状的写法,与近似,如韧字作(明董其昌)(清人),故误作
又为之同音借用濡忍有滞留之义……濡仞(忍)子猷船谓子猷之船若遇此时之雪,将因封冻而稽留,不得兴尽而返[43]
孟案:杨琳先生不同意以上诸说是对的,因为大家都把焦点集中在伋上,虽然说法不同,但都是往滞留的意思上靠拢
不幸的是,杨琳先生虽然否定了别人的观点,但思路并未超出上述几家,只不过把伋换成了仞,又把仞变成了忍,连绕了两个圈,最终也还是回到了滞留的含义上
因为大家受到了《水浒传》冻住子猷船的影响,而濡字本就有停留、迟滞,所以对濡字并未产生怀疑
例中所引子猷访戴的故事非常有名,好在文字不长,不妨征引如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44]
王子猷夜起彷徨之际,忽然想起朋友戴安道,马上乘小舟连夜拜访,但至家门而不入,马上就折返
故事可能有真实的成分,但结局应该是为表现魏晋风度而虚构的然而不论虚实,结果是兴尽而返,而不是像《水浒传》上说的子猷船在剡溪上被冻住而无法动弹
水浒》中的故事是发生在北方,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描写雪下得很大,天气非常寒冷,故意篡改了故事的结局,有一定道理
《金瓶梅》故事虽然由《水浒传》引发,但作者在这个典故的处理上,是否一定与《水浒》作者完全一致?
比如我们抛开冻住滞留这样的思路,重新回到典故的本来面目上去,是否能得到另外一个结果?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笔者认为,濡伋二字不是只有伋有问题,濡字也有问题
濡伋二字实际是雪夜二字的形误例句中的文字应该是剡溪当此际,雪夜子猷船
上二字为雪与濡的对照
下二字为夜与伋的对照
雪夜子猷船一语最早见于明初胡粹中《题青山白云图》一诗中,原诗甚长,最后两句是不惜东山谢公屐,且回雪夜子猷船
成书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作者一定是看过胡粹中这首诗,才将雪夜替代了冻住,让访戴典故回到了本来的面目
这首词中还有一句飞浅撒粉漫连天,浅容与堂本《水浒传》原作琼,崇祯本作盐,今本或作盐,或作琼
杨琳先生认为改作‘盐’‘琼’均非是,‘浅’应为‘铅’之音误字,并举唐刘禹锡终南秋雪》、唐谢偃观舞赋》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中的诗句以证
首先应该肯定,杨释所举例证说明铅或铅粉可以代指雪,这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此句中的飞浅是否就是飞铅,还要打个问号原因是,在同一首词里,前一句的濡伋是形误,下一句的浅又变成了音误,一般而言,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
因为形误与音误发生的环境是不同的,形误是一种视觉错误,只有在一个人对着草稿誊写的时候才会发生;而音误是一种听觉错误,是在一人念稿一人记录的时候才会发生
既然濡伋是形误,下句的浅也应该是形误,这才符合逻辑
正是遵循这种逻辑,笔者认为浅是绵字的形误,此句应作飞绵撒粉漫连天
飞绵本指柳絮,如南北朝祖孙登《咏柳》:驰道藏乌日,郁郁正翻风抽翠争连影,飞绵乱上空[45]
宋郑刚中《春到村居好四绝》春到村居好,清明欲禁烟乱红桃下雨,轻白柳飞绵[46]
现在吾乡徐州方言中,仍称柳絮为柳绵因飞舞的柳绵像雪花,故古代诗文中常以飞绵代指雪花,或以雪花代指柳絮
廖行之《萍乡道中》飞绵漫空白雪舞,叠巘插汉青螺攒上句是以白雪喻柳絮
元虞集《己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赋》:官桥柳外雪飞绵,客舍樽前急管弦
诗中的飞绵则是喻雪花飞舞如柳絮更重要的是,飞绵在《水浒传》《西游记》中各有一用例:
《水浒传》第九回:作阵成团空里下,这回忒杀堪怜,剡溪冻住子猷船玉龙鳞甲舞,江海尽平填,宇宙楼台都压倒,长空飘絮飞绵三千世界玉相连,冰交河北岸,冻了十余年[47]
西游记》第九十回:峰排突兀,岭峻崎岖深涧下潺湲水漱,陡崖前锦锈花香……青鸾声淅呖,黄鸟语绵蛮春来桃李争妍,夏至柳槐竞茂秋到黄花布锦,冬交白雪飞绵四时八节好风光,不亚瀛洲仙景象[48]
很显然,脱胎于《水浒传》的《金瓶梅》此例,就是根据《水浒传》此处文字改编而成的,剡溪冻住猷船被改成了剡溪雪夜子猷船,只是雪夜误成了濡伋;长空飘絮飞绵被改成了飞绵撒粉漫连天,而绵字又误成了浅字
左为草书绵 右为草书浅

《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8 与、了
万历本第一回:
一个好色的妇女,因与了破落户相通,日日追欢,朝朝迷恋,后不免尸横刀下[49]
此例梅节先生校注谓‘了’应为‘個’本书底本‘個’简作‘个’,与‘了’形近多混讹
杨琳先生认为此说非是,并举了三个例子,说明与了不误这三例是:
1、你与了我一纸休书,你自留他便了!
2、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与了他为妻
3、可可薛爷在那里,悄悄与了个熟老娘三钱银子[50]
那么,这三例能说明梅节先生的校注非是吗?鄙以为不能
原因很清楚,所举这三例中的与和一个好色的妇女例中的与并不是一码事,词性、词义均不同
简而言之,所举三例中的与是动词,即给的意思,后面是可以加了的,这三例中的给替换与而句子原意不变但在一个好色的妇女一例中,与是介词,即跟和的意思,与后是不能有时态助词了的,但可以加个例如:
清平山堂话本卷三刎颈鸳鸯会:于今又有个不识窍的小二哥,也与个妇人私通,日日贪欢,朝朝迷恋[51]
西湖二集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原来这个试官是汪玉山,与个同窗朋友相好,几番要扶持那个朋友做官[52]
连城璧卷七妒妻守有夫之寡懦夫还不死之魂:丈夫未死之先,与个丑陋丫头偷了一次,云收雨散之后,被他看出破绽来[53]
同理,与与语法作用完全相同的介词跟和,后面也不能有时态助词,可举现代汉语中的几例来说明:
后来,小丽还是和(了)我好上了,到底是怎样好上的,就不细说了[54]
他暗暗地告诉自己,今后一定要跟(了)爸爸做一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快乐父子[55]
植物与(了)植物的病虫害是一对冤家,有植物就有病害、虫害[56]
为了对照,笔者在这三例中的介词和跟与后面用括号分别加上了时态助词了,试读一下,无论具有深厚语言文学素养的文人,还是一般读者,都会发现这样的句子是不通的,因为现代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只有去掉了,这三例才是通顺的
正因为如此,梅节先生结合《金瓶梅》底本多有将繁体的個写为简体个的现象,认为原来的了是个的形误,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而且也有大量相似的例子可以佐证
相反,作为语言学著作甚丰的训诂学者,杨琳先生连这么简单的语法常识都不懂,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尤为自相矛盾的是,既然坚持‘与了破落户相通’不误,为什么又说‘与了破落户相通’谓‘跟破落户相通’,偷偷地去掉了字,而不说跟破落户相通?这不是逻辑混乱吗?

《之乎者也非口语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参 考 文 献: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1][22][24][25][28][30][38][40][42][49]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词话[M]. 香港:太平书书局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印明万历本,1982:104,126,2711,2713,300,304,384,389,78鄄79,51.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2173.html

[2]杨琳.《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3)[J].文化学刊2017(9).

[3]罗常培.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8.

[4]范晔.后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8:1008.

[5]张廷玉.明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6:3817.

[6]周振甫主编.全元散曲第2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666.

[7]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上[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330.

[8]冯梦龙.东周列国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214.

[9]夏敬渠著野叟曝言4[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1444.

[10]严可均辑.全后汉文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63.

[11]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71.

[12] 佚名.山水情[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803.

[13]烟霞散人.斩鬼传,钟馗全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182.

[1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1093.

[15]石玉昆.小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16:55-56.

[16]施耐庵.水浒传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742.

[17]梦觉道人撰.三刻拍案惊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27.

[18]邹弢.海上尘天影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507.

[19]云中道人.平鬼传,钟馗全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5:252.

[20]丁耀亢.金瓶梅续书三种[M].济南:齐鲁书社,1988:390.

[21](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上中[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20-540.

[23]杨琳.《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4)[J].文化学刊2017 (10).

[26][27]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长沙:岳麓书社,2019:198,224.

[29][31][39][41]杨琳.《金瓶梅词话》形误字考辨[J].汉字汉语研究2018(4).

[32]王力建.中国历代咏荷诗文集成[M].济南:齐鲁书社,2011:91.

[33]孙书安.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839.

[34]文康.儿女英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328.

[35]郭小亭.济公全传下[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3:535.

[36]坑余生.续济公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8:529.

[37]随缘下士.林兰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42.

[43]杨琳.金学基础有待夯实[J].文学与文化2012 (4).

[44]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96-397.

[45]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9:1006.

[46]《四库提要著录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提要著录丛书 集部191[M].北京:北京出版社 , 2010:326.

[47]施耐庵.水浒传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0:101.

[48]吴承恩.西游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657.

[50]杨琳.《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1)[J].文化学刊2017(4).

[51]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长沙:岳麓书社,2019:88.

[52]周清原.西湖二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4:145.

[53]李渔.连城璧[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116.

[54]徐均生.美丽之城的特别之旅[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28.

[55]姜哲.我不怕陌生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8.

[56]王忠跃等.葡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问答.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4.

文章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本文获授权发表,刊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年第6期后收入《孟昭连<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