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为什么取经?按《西游记》的说法,唐僧取经这件事,是如来起意,观音设计,唐太宗被引入局,而唐僧是为了报恩而已在真实的历史中,陈玄奘为什么取经呢?
一般的说法是,玄奘法师有感于当时翻译到中国的那些经书缪讹太甚,而且真伪难辨,经过翻译以后不知道它是真的假的所以他不顾当时朝廷的禁令,孤身一人,跋涉千山万水,到佛教发源地天竺,要取真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答案可以先在玄奘口述、辨机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中找一找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大唐西域记》序(秘书着作佐郎敬播制)中说,法师幼渐法门,慨祇园之莫履长怀真迹,仰鹿野而翘心褰裳净境,实惟素蓄会淳风之西偃,属候律之东归以贞观三年,杖锡遵路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大唐西域记》有三篇序言,第一篇是敬播写的(敬播是史学大家,旧唐书有敬播传)敬播说,玄奘法师从小受佛门的薰陶,感慨如来讲法的抵园精舍未曾到过,成年后缅怀释迦的真迹,仰望佛首次说教的鹿野而一心向往撩起衣裳,迈步庄严洁净的佛教发源地,这是他早已蕴藏的平生愿望正当敦厚朴实的风气向西方流布,顺从时令侯气东归的季节,于贞观三年(疑是元年之误)手持锡杖登路启程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仰慕佛法和胜迹应该是一个理由,但比较笼统再看第二篇序言,这是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写的: 法师自幼迄长,游心玄理名流先达,部执交驰趋末忘本,摭华捐实遂有南北异学,是非纷纠永言于此,良用怃然恐传译踳驳,未能筌究欲穷香象之文,将罄龙宫之目以绝伦之德,属会昌之期杖锡拂衣,第如遐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燕国公的辞藻比较华丽,大意如此玄奘法师从幼年到成年,一心钻研佛经佛学名流和前辈长老对于佛法的部派各执一辞,追求着细支末节而忘掉了本体,摭拾了花朵却丢弃了果实于是便有地论学派南道和北道的异学,是非纠缠不休在此长期争论,深感茫然若失他深恐由于传译的乖讹错杂,以致不能明察究竟,于是想要遍读佛典,求得印度龙宫的真经当时适逢国家昌盛之时,他便以无与伦比的毅力,负起锡杖,掀起衣裳,去到遥远的地方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从东汉白马驮经以后,佛教经典就不断传入中国两汉之际,佛教影响有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大量的佛经被翻译,兴建了众多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由于长期的政权对立和地域隔离,南方与北方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学风,有南义、北禅的特点南朝佛教继承东晋佛教的传统,偏玄学谈义理当时涅盘、成实、三论等学说都很流行,关于涅盘与佛性、顿悟与渐悟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因为因果报应和神灭论等理论问题的争论,其规模之大和论战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北朝佛教则重视修禅持戒的宗教修行,偏重修寺造像,累积功德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南北朝时期,由于西域及印度高僧的大量翻译,中国佛经便渐渐多起来了佛经在印度原本即因学派不同而有出入,到了中国也难免有宗派的分张北朝流行的有依大乘《阿毘昙心论》而成立的毘昙宗,有依大乘《十地论》及《摄大乘论》而有的地论宗和摄论宗南朝则有依大乘《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而有的三论宗;依小乘《成实论》而有的成实宗;以及依大乘《涅盘经》而有的涅盘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燕国公所言地论学派,也称地论宗以传习、弘扬《十地经论》而得名从北魏到唐初,由于还没有传宗定祖之说,所以当时还不成为宗派地论师所据典籍为《华严十地品》及世亲本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06.html
《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亲开始从声闻乘出家,后来听到其兄无著讲《十地经》,便改变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经论》,赞扬大乘佛法,巩固了瑜伽学说的理论基础这部《十地经论》在北魏永平元年至四年(508~511)由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两人合作译成,共12卷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所习并不尽同,因而从他们两人传习地论的,也就有分别,形成南北两道两道争论之点集中于当常、现常的主张和四宗五宗的判教,以及对阿梨耶识性质的认识南道主张有八识,阿梨耶识是净识;北道主张有真妄和合的九识说,第八识为妄识,第九识为真识、净识南北两道的分争也许现在看来没那么重要,但在当时,是严重的方向和路线问题
玄奘法师生活在唐初,政权统一了,佛教在中国进入全面繁荣和鼎盛时期,但佛教各宗派之间的分争也愈加激烈玄奘法师24岁就被冠以三藏法师的称,对阿梨耶识性质的认识这样终极性的问题,自然也需要他给出一个回答在玄奘法师在世之时,他就是佛学的学术带头人,重大的学术问题无法回避当时中国佛教界已经知道印度存在诸多佛教教派,而已有的佛教经典,基本都是由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引进和翻译的,关键是不全!有些经典知道存在,但没有引进而且取经不仅是取来经典,还得翻译注释,梵语和汉语两种语言都必须娴熟,这是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很难做到的时代呼唤一个中国的高僧去,去印度取经这个高僧还必须年轻力壮身体好,西行之路有多困难,可以看看《大唐西域记》的记述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不去,谁去?
《大唐西域记》第三篇序言,是玄奘法师自己撰写的其中一段至于君臣上下之礼,宪章文轨之仪,人主之地无以加也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象主之国其理优矣斯皆着之经诰问诸土俗,博关今古详考见闻然则佛兴西方法流东国,通译音讹方言语谬音讹则义失,语谬则理乖故曰必也正名乎,贵无乖谬矣
翻译成白话文大约是这样至于君臣上下的礼节,典章制度的仪式,再也没有人主之地的美好了(唐朝得夸奖!)至于心源清净从而摒弃一切欲望烦恼的训导,出离生死达到不生不灭涅盘境界的教诲,象主之国的这方面的理论学说最为优越(印度的理论好啊!)这些都着录于经诰,闻见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之中广博地关连今古,详尽地考核见闻,然而佛教兴于西方,佛法流传到东国,翻译的声音既有失误,各地的方言又多讹谬,语音错误了于是语义就不对了,语言谬误了于是道理就乖违了所以孔子说过必也正名乎!贵在没有错误啊!
一句话,玄奘法师认为,已有的佛教经典翻译有问题,我得亲自去印度研究
作者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