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猿意马需禁咒

评论字数 3008阅读模式

心猿意马又作意马心猿,最初应是道教修炼心性的专用语,后因这四字内涵意广,又能与儒、佛的经意有相通之处,遂成三教通用语道教中著名经典《参同契》云

心猿不定,意马四驰,神气散乱于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以此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就同如猿猴,心性攀缘、躁动、多欲,又如同野马奔驰,一逸难追所以,道教强调要拴住心猿,使意马收缰,清静、存神、坐忘、守一,守持人的精、气、神,使之不内耗,不外逸,不仅可延年益寿,还能长生久视因此,这一词语在道教的经典中,在古代许多道士的诗文中经常应用儒家讲求内观反省的道德修养功夫,注重心性修养,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思无邪,孟子主张存心养性,存夜气而求其放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孔、孟认为人的本性本心是善良的,应保持这种良善的本能孟子认为人在白天,心性容易为外物所扰,引发种种欲念,就会丧失固有的善良本性人在夜间,心绪安静,易于入洁净之境,使心复归于本来面目所以存夜气就是存心,就是保持人的本性而这个良心、本性,一旦被物欲所蒙蔽,就会丧失,是人是禽兽全在于此因此,孟子又提出求其放心,即将丢失了的本心寻找回来,这与道教所说的入静、守一,心猿拴定,意马收缰大同小异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佛教非常重视心性学,实为佛学枢要认为心性本净,不生不灭,只是有时会被客尘所染,一旦明心见性,就能顿悟成佛心性又称本心、真心、净菩提心、如来藏心据《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将人之心灵形象地分为六十种,这其中有贪心、无贪心、瞋心、悭心、痴心、智心、疑心等,第六十种心为猨猴心禅宗认为文字、语言是妄想,是分别之根本标志,它依名(概念)、相(表象),执着于分别和各自规定性修行在于消除自心妄想流注,从而泯灭名相分别,这就是法离文字语言、文字不是佛法至理,不能表达真如之境,只是一种借助手段故教化者不用语言、文字阐释、解说来开悟修行者,而用妙喻,不说破的警语、隐语,乃至放喝、行棒等禅机启发,以心传心,催人警醒所以用猨猴心比喻修行者心灵散乱,不能专注于一境,就像猿猴一样攀缘、跳跃,不可禁止,永无宁日心猿一旦在情欲之林躁动,就会带来烦恼和痛苦在《坛经》中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万法尽在自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即宇宙万物都包含一心之中,连神、魔也在心中,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这正如《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所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所以使心猿定而归正,意马收缰不逞情欲,自然就能修成正果足见心猿意马一词,儒、道、释在解说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涵义很广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心猿意马这四字对《西游记》小说关系甚大,实为全书之枢纽按小说中之意,心猿指孙悟空,意马指白龙马,悟能指的是情,而悟净指的是性,这正如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所描写的情景,悟空先请观音菩萨收服了玉龙,他后来又制服了八戒于是,他们师徒辞别了高老庄众人,背了白马三藏骑着,八戒担着行李,悟空肩担铁棒,前行引路,投西而去有诗为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情和性定诸缘合,月满金华是伐毛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369.html

在《西游记》小说中,仅从回目看,与心猿意马有关的就有

       第七回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第十五回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三十回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第三十五回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第四十回  猿马刀归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第四十六回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第五十四回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六回  道昧放心猿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第八十回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第八十八回  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竟有十九回之多若从谈论心性的内容情节上来统计那就更多了,它几乎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在开篇第一回心性修持大道生和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就多方位谈心性修持方法而悟空正是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才修成神通变化的又因为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心生种种魔生,所以才两次反天宫,先受到老君八卦炉火炼之灾,后被如来以甚深大法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为使心猿归正,悟空必须棒杀六贼

佛教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情根,又称六根六情因之能分别生成烦恼情识的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相这六相有如尘埃,能污染心识,遮蔽了心性本来具有的光明,故而又称之作六尘这六尘被认为是因缘和合、自心分别而生成的,并不是事物的本然真面目,是虚妄不真实的,故此又名六妄又因它能劫持一切善法,损害人慧命,故而又称其为六贼人要想修成正道,必须六根清净,先除去能污染心性的六贼,使之不生妄念,所以在小说中描写六贼无踪情况下,心猿才可能归正,同时为了防止再受物欲引诱重又污染心性,观音菩萨奉了佛祖之命还增添了防范措施,即给悟空头上戴了金箍,又教授唐僧诵紧箍儿咒之法,迫使悟空心性不离正轨所以在锁住心猿,使之归入正轨后,接着便在鹰愁涧又使意马收缰在收伏了八戒之后,马上在浮屠山让唐僧遇乌巢禅师,并传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告知宇宙万事万物自性本空的道理

如在第五十六回一伙强人将唐僧吊在树上逼钱,悟空救了师父,打死了几个强人,反而责怪,师徒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不想夜晚住在杨老汉家中,又遇强人来打劫,悟空性起,又打杀些强人,因生二心,悟空再次被驱逐

人不可有二心,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认为一心为忠,二心为患佛门也讲究一心,心专于一就不散乱,在《阿弥陀经》、《大方广三戒经》等经中,以一心不乱为成佛诀要在《华严经》中认为人有二性二心,即真心和妄心一切众生本有佛性,即人性中先验地包含着觉悟和自我净化的必然性,也就是本性、真心但是,人的情况不纯如此,往往还有阴暗一面,即人性中也含有魔性人性有时为恶所遮掩,但恶不是本质的,故又称作妄心

人绝对不可有二心,一有了二心便会生出烦恼,便难辨真假,于是真悟空刚刚被逐,假悟空不请自来接下去第五十八回的情节为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人之心本为一,妄加分别为二,其实一即二,二即一,所以观音菩萨不能辨真假,天神、地府也不能识别,观音菩萨念紧箍儿咒,真心、妄心皆痛,托塔天王照妖镜中出现两个孙悟空的影子,而且金箍、衣服,毫发不差这正如佛祖对大众所说的,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佛祖以慧眼知假悟空是六耳猕猴,用金钵盂使之现本象,被悟空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悟空打杀此猴,才能断了二心,离妄归真,复入正轨,不杀之不能断妄所以小说中有诗云

灵台无物谓之清,寂寂全无一念生
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
除六贼,悟三乘,万缘都罢自分明
色邪永灭超真界,坐享西方极乐城

经此磨难之后,观音菩萨语重心长地告诫唐僧道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虚妄之心,不睦之心去掉,唯存一心、真心,师徒四人才能西天取经成正果,换句话也就是说心中清净无尘,猿马牢收,才能悟佛法所以在小说即将收尾的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情节中,在凌云渡乘接引祖佛无底船,中途唐僧脱掉凡胎,然后到达彼岸水中脱掉的死尸是唐僧凡胎,也是一种涅槃,一种新生

综上所述可知,小说以心猿意马为纲,从心性修持大道生、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意马收缰、玄奘受心经、二心搅乱大乾坤至猿熟马驯方脱壳构成全书,说明猿马牢收之理

(选自刘荫柏著《刘荫柏说西游》,中华书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