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5)笑笑生的《金瓶梅》(上)|【唠唠《金瓶梅》第一回】

评论字数 10218阅读模式

第一回终于讲完了,竟然用了整整十三期的内容,我是真没想到第一回文本会这么耗费时间如果有讲述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唠唠金瓶梅系列】第一期,标题:笑笑生的《金瓶梅》单看名字,也许你们会觉得本期话题很紧凑,我要提前说明一下,本期内容话题很分散这篇文章几易其稿(再改我就要捶桌子了),文案近两万字,分上下两期发布,大家可酌情观看话题大概包含: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1、我与《金瓶梅》的渊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2、《金瓶梅》里的事描写水平如何?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3、武松打虎和武十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4、笑笑生画像(这块属于个人脑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5、京杭大运河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6、方言问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最后解答一个之前节目里埋的坑:清河县为何能出一省之首富?也就是西门庆这个小县城的人为啥能成为一省的首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本期的内容梗概清楚了,下面一个一个来讲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与金瓶梅的渊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学生时代有抄录好词妙句的习惯,这个图片就是我曾经抄写过的《金瓶梅》开篇词,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我抄写了这首词之后,此后很长时间都认为这是《金瓶梅》的开篇词直到后来接触了崇祯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4.html

说到文本,我人生中第一次阅读《金瓶梅》文本还是在语文课上我在学生时代,最喜欢上语文课了,因此和语文相关的书籍我在拿到手之后都会仔细的翻阅一遍,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课文便满心期待着老师能快点讲到这节课《金瓶梅》的节选片段《潘金莲激打孙雪娥》是跟着《红楼梦》的节选片段《林黛玉进贾府》而来的不同的是,《林黛玉进贾府》是正经的语文教材,是必学篇章,而《潘金莲激打孙雪娥》则是放在拓展读物上的篇章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会讲林黛玉进贾府,却不会讲潘金莲激打孙雪娥

其实,我在还没读到这篇拓展篇章之前就已经知道《金瓶梅》的大名了这本书的名头一向很响,不管看没看过,看过几页,只要提起这本书,大家脸上总是会露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情来我那时正对《红楼梦》感兴趣,从没想过阅读《金瓶梅》,并非是不好意思读,主要是不知道从那里能买到这本书一本书名声不好,就像是一个女背着淫妇的标签一样,哪怕大家并不清楚这个标签是如何来的?也不大关心标签符不符合实际,结果总归会起到对这个标签的拥有者敬而远之的效果可以很粗暴直白的告诉大家,我对红楼梦感兴趣不是因为它故事好、文辞优美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因为它很有名以及我父亲不让看《红楼梦》,就连看电视剧也不行,就是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记得电视上在播放,父亲看到后马上给关了这是很奇怪的一个事情,至今我也不知道原因越不让看的,人会越想看后来我读到潘金莲激打孙雪娥这篇拓展文,一篇文章读的磕磕巴巴,好多字词我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觉得非常陌生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看到歪剌骨三个字时的情景,我一直读成歪刺骨,注释说这三个字是骂人话连骂人话都这么生僻,可见这本书有多么晦涩难懂了,我当时就是这样联想的故而,这个拓展阅读不但没引起我的阅读兴趣,还给我留下了很不好的阅读体验

直到前几年我一字不落的读完了《金瓶梅》文本,才知道这本书多么有趣多么生猛多么好玩

就算是现在,我看到词话本里应伯爵这个怪狗才因为小妾生了孩子没钱养活来西门府上跟西门庆抱怨生活艰难以期得到资助,看到如此生动的文字、如此熟悉的话语,也会小小的感动一番

 

伯爵进来,见西门庆唱喏坐下西门庆道:「你连日怎的不来?」

伯爵道:「哥,恼的我要不的在这里!」

西门庆问道:「又怎的恼?你告我说」

伯爵道:「不告你说,紧自家中没钱,昨日俺房下那个,平日又桶出个孩儿来!但是人家白日里还好挝挠,半夜三更,房下又七痛八病,少不得扒起来,收拾草纸被褥,陆续看他叫老娘去打紧应宝又不在家,俺家兄使了他往庄子上驮草去了百忙挝不着个人,我自家打着灯笼,叫了巷口儿上邓老娘来及至进门,养下来了」

西门庆问:「养个甚么?」

伯爵道:「养了个小厮」

西门庆骂道:「傻狗材,生了儿子倒不好,如何反恼?是春花儿那奴才生的?」

伯爵笑道:「是你春姨人家」

西门庆道:「那贼狗掇腿的奴才,谁教你要他来?叫叫老娘还抱怨」

伯爵道:「哥,你不知,冬寒时月,比不的你每有钱的人家;家道又有钱,又有若大前程官职,生个儿子上来,锦上添花,便喜欢俺如今自家还多着个影儿哩,家中一窝子人口要吃穿盘搅自这两日,媒巴劫的魂也没了!应宝逐日该操,当他的差事去了家中那里是不管的,大小姐便打发出去了天理在头上,多亏了哥,你眼见的这第二个孩子又大了,交年便是十三岁昨日媒人来讨帖儿,我说早哩,你且去着紧自焦的魂也没了,猛可半夜又钻出这个业障来!那黑天摸地,那里活变钱去?房下见我抱怨,没计奈何,把他一根银插儿与了老娘,发落去了明日洗三,嚷的人家知道了,到满月拿甚么使?到那日我也不在家,信信拖拖,往那寺院里且住几日去罢」

西门庆笑道:「你去了好了,和尚都打发来,好赶热被窝儿你这狗材,到底占小便益儿!」又笑了一回那应伯爵故意把嘴谷嘟着,不做声

西门庆道:「我的儿,不要恼你用多少银,对我说,等我与你处」

——第六十七回

西门庆女人虽多,但子嗣单薄,何况这时候他的儿子刚死不久,不知道他在听到应伯爵说得了孩子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他开口先问生的是男是女在听到应伯爵说是男孩的时候,西门庆说的话里多少就带点酸味了应伯爵说他很为难,家里没钱,这时候添了孩子赶明过满月他就躲到寺庙里去,好像他小老婆生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个麻烦一个累赘富人才不用管二胎三胎,生下来养就是了,穷人生了孩子心里一半欢喜一半忧愁,不知道拿什么去养活他不过,应伯爵得了儿子真的像他说的这样满心满眼只有为难和嫌弃吗?他也是欢喜的,只是在死了儿子的西门老板面前,他不好表现出一丝丝的开心,只能怎么愁苦怎么说这番努力没有白费,最后换来西门老板一句话——我的儿,不要恼你用多少银,对我说,等我与你处谁又能说这本书里的故事距离我们遥远呢?就算是看到那些被人诟病的关灯之后的情节,猛然看到一个片段,还是会觉得写的真实到猛烈男人用身体征服女人,嘴里问的话也许千年不变吧——我行不行,你舒服不舒服并且在征服他人老婆的时候一定要对方说出你是谁谁的老婆,今天属于我了这种话来才罢休

妇人...没口子叫:「达达爹爹,罢了我了,好难忍也!」

西门庆更叫道:「章四儿淫妇,你是谁的老婆?」

妇人道:「我是爹的老婆」

西门庆教与他:「你说是熊旺的老婆,今日属了我的亲达达了」

那妇人回应道:「淫妇原是熊旺的老婆,今日属了我的亲达达了!」

西门庆又问道:「我会{入日}不会?」

妇人道:「达达会{入日}〈毛皮〉」

以前听人说《金瓶梅》里的颜色片段写的比较一般,写的不高级,不如其他文人写的片段好看乍听到这种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便也这样以为了,特别是看了《红楼梦》这种继承了《岱志》烘云托月的写法用一种很含蓄唯美的方式写出来的贾琏王熙凤白日欢爱片段,再看《金瓶梅》这种大喊大叫的,就觉得《金瓶梅》真粗俗呀!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不读《红楼梦》也不再读《金瓶梅》了,想看的时候只是偶尔翻一翻,看一小段便罢可能是我买的书质量不好,也可能我不是个爱惜书的人,我的书有时候是一页一页散落在床头的,想看的时候就随手抽一张拿来看,颇有点拆盲盒的感觉,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书是给人阅读吧,不是束之高阁摆着玩的东西,如果拆成一页一页的方式能给阅读者带来阅读乐趣,这样做也没什么坏处当然这种方式只适合复读的书籍,在充分了解了书籍内容的情况下,单纯想欣赏文字魅力的话就可以像我说的这样让它一页一页的存在于你的床头这种书籍必定是名著才行只有名著才有这种二次阅读、三次阅读的乐趣,才有只看一个片段就能给阅读者带来欢喜感的能力在这种拆盲盒式的阅读情况下,我发现《金瓶梅》里的颜色片段竟变得格外有魅力了以前的我也是主张删除那两万多字对整本书没影响的人,现在这种观点已悄然发生了改变拿张爱玲来说,张是既学金又学红的女作家,她写女性人物以及各种幽微的感情、幽微的感受真是精彩,但我直到看完她写的具有自传性质的《小团圆》,发现了她的一个短板,可能也不叫短板,就是不那么出彩的地方她笔下的性事描写在我看来,实在是拉胯你就感觉情绪都烘托到那个地步了,最后该真刀真枪了,还在那里小兽喝水,这种阅读体验就好像在一片迷雾的森林里奔跑,好不容易要跑出这片森林了,可到了最后,森林是出来了,但雾气还在

当天晚上,果然有月光,乔琪趁着月光来,也是趁着月光走的

——《第一炉香》

 

娇蕊的床太讲究了,振保睡不惯那样厚的褥子,早起还有晕床的感觉,梳头发的时候他在头发里发现一弯剪下来的指甲,小红月牙,因为她养着长指甲,把他划伤了,昨天他朦胧睡去的时候看见她坐在床头剪指甲昨天晚上忘了看看有月亮没有,应当是红色的月牙

——《红玫瑰和白玫瑰》

 

他伸到她的嘴唇里,一个干燥的软木塞

 

忽然发现,有什么东西在坐下鞭打她,她无法相信——狮子老虎掸苍蝇的尾巴,抱着绒布的警棍

 

他的头发拂在她的大腿上,毛毵毵的不知道什么野兽的头,兽在幽暗的岩洞里的一线黄泉就饮,汩汩的用舌头卷起来她是洞口倒挂着的蝙蝠,深山中藏匿的遗民,被侵犯了,被发现了,无助,无告的,有动物在小口小口的啜着她的核心……暴露的恐怖柔和在难忍的愿望里

——《小团圆》

我想,既然是写男女之间的各种无形战争,到了那种地步,如果能处理成《金》那样的模式而非《红》那样的模式可能会更震撼不过,张的强项是用有形的琐碎的实有物体去比喻那些无形的缥缈的幽微的感受像笑笑生那样,搧打着屁股大声喊叫的语言还真没法用身边的琐碎物件比喻出来这个动作过程不能比喻,就是要喊就是要叫我想,含蓄和唯美应该不是任何场景都适合的删除那些附加在言行之外的杂乱头绪,就像电影《色戒》里拍的那样,恢复动作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狂野的、真实的东西,也许更有魅力

只听老婆说:我的亲达!你要烧淫妇,随你心里拣着那块只顾烧,淫妇不敢拦你左右淫妇的身子属了你,怕那些儿了!

西门庆道:只怕你家里的嗔是的

老婆道:那忘八七个头八个胆,他敢嗔!他靠着那里过日子哩?

西门庆道:你既一心在我身上,等这遭打发他和来保起身,亦发留他长远在南边,做个买手置货罢

老婆道:等走过两遭儿,却教他去省的闲着在家做甚么?他说倒在外边走惯了,一心只要外边去你若下顾他,可知好哩!等他回来,我房里替他寻下一个,我也不要他,一心扑在你身上,随你把我安插在那里就是了我若说一句假,把淫妇不值钱身子就烂化了

西门庆道:我儿,你快休赌誓!两个一动一静,都被胡秀听了个不亦乐乎

男女之间的无形战争,往往在肌肤相接的那一刻才能看出胜负而且,这或许也是另一种战争形式的高潮,这个过程中不是只有快乐和痛苦,也充斥着谎言和算计西门庆要给王六儿烧香疤,这是雄性的占有欲在起作用,但他又怕人家丈夫韩道国嗔责,王六儿说那王八七个头八个胆,他敢嗔!他也不想想他靠着什么过日子?只看语言好似她很嫌弃自家老公,并且在西门庆说出让她老公去南方长远做买卖的提议时,王六儿也没有反驳难道这个情景真是一个淫妇和她的情人合谋弄走她丈夫的情节吗?看王六儿的回答:

等他往南方走上两遭儿,再把他打发到南方去长远做生意省的他在家闲着没事做他平时就说自己在外边走惯了,倒是挺喜欢在外边待着的你若肯照顾他,那感情好!等他办完这趟差事回来,我给他买个小妾服侍他,到时候我不要他,让小妾去服侍他,我一心就扑在你西门庆的身上,随你把我安置在什么地方,我只要能跟你在一块就行了我若说一句假话,就让我这不值钱的身子流脓烂化了

 

老司机们,王六儿的这番话,你们信几分?你们能不能感受到王六儿一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王六儿并没撒谎,她真的给老公买了个丫鬟等到韩道国归家,王六儿很开心,让丫鬟给考公磕头,一五一十的把西门庆勾搭她的事情告诉给了韩道国她说:自从你去南方出差,西门庆来了三四次,我这才花四千块买了这个丫鬟他来一次,就给我一两千块钱你的好弟弟,老二那个憨货,不识眉眼高低,啥都不懂,跑到我这里来搅局,被西门庆看到了,抓到衙门打了个臭死,到现在再不敢来了他看我这里不方便,人多眼杂的,许诺说要给我在好地段买个房子,叫咱两口都搬到那里去

一定要仔细听王六和韩道国这两口子的言外之意哈

韩道国说:怪道说他不要我给他的钱,叫我拿回家不要乱花,原来是这个意思

王六儿说:这不是有了五万元,赶明他再给咱们添些,买个大房子也不枉我输身一场,且落他些好供给穿戴

韩道国说:明天我就到铺子里去,他如果要来,你就装着我不知道的样子,千万不要怠慢了他,凡事忍耐性,多奉承他些如今好容易赚到钱,怎么能放过他!

王六儿笑着说:贼强人,你个倒路死的!你倒会吃自在饭儿,你还不知老娘受了什么罪呢!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吗?王六儿到底是不是一个单纯的出轨淫妇呢?她难道爱西门庆吗?如果不爱,干嘛在西门庆面前赌咒发誓?还表现出一副很嫌弃老公的言行来?她爱她的老公吗?她老公爱她吗?大家会发现,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人们在看完一部小说后,如果这部小说里有大量篇幅牵扯到了各种男女关系,大家会很喜欢讨论爱不爱和更爱谁的这类问题比如:张爱玲笔下的佟振保到底爱不爱红玫瑰;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跟唐晓芙结婚的话会更幸福吗?贾平凹笔下的庄之蝶最爱的女人是谁?这些问题真的有标准答案吗?如果西门庆买了房子,韩道国天天给两个人制造独处空间,那么王六儿到底是西门庆的老婆还是韩道国的老婆呢?

如果大家要批判韩道国,那么武大郎也是如此呀张大户把自己心爱的丫鬟潘金莲白送给武大郎就是为了方便和潘六儿相处的,张大户也给武大郎钱,武大郎也很识相,看到张大户来了就装着没看到

要论男女战争,《金瓶梅》也算是鼻祖级别的了而且它毫不避讳,丝毫不考虑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问题就是很直白的展示情节,是非对错留给读者去说

有读者和听众给我发消息,他们坦言自己挑着读的阅读体验,诚如我上面所言这实在没什么不过,在挑着读过之后,如果能通读全篇,那就更好了

我在解读第一回文本时说过,词话本的第一回是典型的暴力与性的流量组合,而崇祯本第一回其背后闪烁的则是财和色的影子两个版本如此不同那么,哪个版本更吸引人呢?或者说哪个版本更值得被推荐呢?

关于版本问题,我想先讲一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武松打虎的故事很精彩,演绎手段发展至今也是各种花样,样样俱全,什么评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快板京剧电影电视动画片……就连教科书上都有收录

那武松打虎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吗?天呐,越唠越离谱难道要先证明武松确有其人?打的老虎在什么朝代是否存在?不不不,不管武松是谁,不管是什么品种的老虎,某某人打过老虎的事情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新闻

故事不但发生过,大概前因后果也真的是极富有/利于传播和发展的各类因素的,比如老虎很大、为害一方、知名度很高、捕捉屡次失败等等,这时候再跳出来一个人打死它,也就成为了一件了不得的稀罕事儿

只是不能确定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一个叫武松的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水浒传》里就已经有武松打虎的事情了,可是水浒传里的故事不是因为某一个大文人挥洒笔墨就突然凭空出世的,108个人的故事蓝本有的在南宋出现有的在元代出现有的在明朝出现,这是一个历经很多很多年经过大浪淘沙、老百姓参与、说书人传播、文人墨客撰写揉搓出来的块状大故事这种块状故事大汇集承接的是本纪式的史家笔法大白话来讲就是,这是由一个个传奇人物组成的故事大杂烩在这些人中,有的是历史人物,有的是民间传奇,有的是文学杜撰,有的是凑数打酱油的,总之,人员组成很复杂,故事可张冠李戴,情节可随意增减组合这个负责撰写汇总的人是施耐庵还是也包括罗贯中在内至今也并不十分明确

我国有说书话谈类的娱教系统,又向来喜欢了解过去、熟读过去、掺和过去,还有修改过去,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人与事古今不分比如,明明这个人有名有姓叫某某某,哎,大家非要说人家是当代胡雪岩、当代潘金莲、当代叉叉叉,时间三百年、五百年这样的流过去,以后谁还分得清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某某某

不管故事是怎么曲折发展的,后来的后来,武松打了虎,人们喜闻乐见、乐此不疲地听、说、聊、看

下面我们就把武松打虎的事件分别就不同系统看一看:

嗯,词话本不多不多,洋洋洒洒几大页蚂蚁小字才把武松打虎一事前前后后讲了一遍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有个武十回和鲁十回的说法,武就是武松,鲁就是鲁智深这里我们不管鲁智深,单说武十回这种叫法是什么意思这有两种解读:

一种是说描写武松的文字在《水浒传》文本里占了10回的篇幅

水浒传》有好几种版本,70回本的、100回本的、还有120回全本的,不管哪个版本,武松的故事都是大部头,几乎占用了十回的内容这十回的内容一般说的是景阳冈打虎到无名溪赶狗之间的故事这其中发生的故事,宋江曾亲口问过武松

宋江道:......我在柴大官人庄上时,只听得人传说道,兄弟在景阳冈上打了大虫;又听知你在阳谷县做了都头;又闻斗杀了西门庆向后不知你配到何处去兄弟如何做了行者?

 

武松答道:小弟自从柴大官人庄上别了哥哥去,到得景阳冈上打了大虫,送去阳谷县,知县就抬举我做了都头后因嫂嫂不仁,与西门庆通奸,药死了我先兄武大,被武松把两个都杀了,自首告到本县,转发东平府后得陈府尹一力救济,断配孟州……至十字坡怎生遇见张青、孙二娘;到孟州怎地会施恩,怎地打了蒋门神,如何杀了张都监一十五口,又逃在张青家,母夜叉孙二娘教他做了头陀行者的缘故;过蜈蚣岭,试刀杀了王道人;至村店吃酒,醉打了孔兄把自家的事,从头备细告诉了宋江一遍

再往后是他到梁山后的故事,到了梁山之后,武松作为组织中的一份子,渐渐变成了一个符号,之后的言行都不再出彩

如果我是明朝的说书人,我可以把这期间的故事添油加醋的多讲几场,至于赶狗之后的故事,我可以这样说:

这武松和宋江自上次在柴进庄上分别至此再次相遇,期间二人各经历了许多故事,一段时间过后,二人又一次分别,武松落草到了二龙山等到后来宋江浔阳江吟反诗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出了他,之后白龙庙英雄小聚义,这宋江终于落草到了梁山上后来梁山人马攻打青州,咱们的打虎英雄武二郎同着鲁智深杨志、施恩等二龙山上的好汉们以及周边白虎、桃花二山上的好汉们一起出力攻克了青州府最后,大家同归到梁山山寨这段正是【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一节说不尽的英雄故事,讲不完的梁山好汉武松的故事到此就算讲完了下一次我要讲另一个人物的故事了,敬请期待

大家听我这样安排,是不是很合情合理除此之外,另一种说法是武松这个人的故事可以在茶楼酒肆书馆里听10次,别的人物故事听不了这么多次,因此叫武十回

无论哪种说法,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很精彩人们喜欢这个故事也就写的多、说的多、演绎的多

看完上面蚂蚁小字的武松打虎故事,下面再来看看另一个崇祯本

其实我不该截取这么多,应该是这样的:

两下一对比,就知道两个系统的文本差距有多大了词话本的目标读者是说书人,崇祯本目标读者是士词话本更适合听,崇祯本更适合看如果你喜欢看小说,喜欢偏文学一些的,那推荐你阅读崇祯本;如果你喜欢活泼一些,地区语言色彩更强烈、情节更琐碎热闹的故事,那么就看词话本按照田晓菲的观点,它们不同的写定者具有极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美学原则,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不是有一部《金瓶梅》,而是有两部《金瓶梅》我个人觉得这话说的有些过,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崇祯本还是词话本,摘除那些附加在故事上的价值观输出、摘除一些词曰和看官听说,故事是同一个故事,两本书并不是写的两套故事,而是同一套故事之所以它的附加物有区别,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单纯就是因为一个是给人看的,一个是给人听的这个缘故,就这么简单我们看待问题要多想想当时的所属环境,不能简单的用现在的环境来推导过去的事物逻辑文人本的目标读者是士,士是读书人,是熟读四书五经的人,这些人有一定的文字鉴赏水平,也不会轻易被一本书的价值观输出而影响,所以崇祯本系统比较注重文章营造,文本较严谨、精简,它删除了一些市井说教文字和戏曲唱词,增加了唯美诗词的比例;相反的,词话本的目标读者是说书人或者是说书人背后的市井听众这两类人其实是一类人明朝识字率很低,很多人只能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的字词,再复杂的就不认识了因此他们获得知识和道理的途径除了生活便是听书看戏这类的娱教活动

这一点我可以举我奶奶的例子,老太太很精明,小时候家境也好,可她不识字,你说她不识字吧,她又认得一些字,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字,而且很多字能认识但不会写我们大部分人生活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智能时代,天然觉得一个人不认字一定会对她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实际上,我没感觉到这一点在以前相对闭塞和稳定的农业社会中,简单认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字词已经足够过日子了但老太太能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岳飞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秦叔宝的故事、秦香莲的故事、包拯的故事、孙猴子的故事,我奶奶也知道吕布李逵除此之外,她还知道很多家长里短的故事,小姑贤、李二嫂改嫁之类这些不是她看书看来的,也不是看电视看来的,以前没有电视,她全是听书听戏听来的听到什么程度呢?听到可以自己跟着唱的地步

也就是现在接触信息的方式多且杂,想想几百年的市井大众,交通不便,诚如西门庆这样的财主一辈子也没出过几次门,没有网络和电子产品,他们想要获取本地本时之外的信息,大概只能借助于听书和看戏这种途径了

因此,这个词话本既可以说是给说书人看的说是给市井大众看的说书人就是市井大众的眼睛和嘴巴,他们带着耳朵听,然后记在了心里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市井听众和说书人的文学水平自然和士无法相比,兼之说书人有着向社会传递正向价值观的责任,词话本里拥有众多现成的看官听说言语,这方便了说书人在说书的时候向大众输出正面观点,如果一个说书人水平很高,他完全可以舍弃文本上的看官听说,说一些他自己的见解如果说书人水平一般,那么他就可以照搬文本里的看官听说讲就行了

依看,这两本书里的价值观输出皆是障眼法我们不应该单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就判定为这是两本书《金瓶梅》这本书的精华恰恰就是故事本身,隐藏在那些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本身才是使它成为经典名著的原因所在,而非在开头来一段大义凛凛的楔子或者到了该纠正价值观的时候来一段批判就能使它成为第一奇书的

小伙伴们,你们如果让推荐,我真心觉得读哪个版本都一样,如果感兴趣就两本都读,如果精力不足可挑你方便得到的一本去阅读

需要声明的一点是,崇祯本也叫绣像本,不是说这个版本是在明末崇祯时期写完的哈,只是大家普遍认为后来发现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是在崇祯年间被刊刻的而已,顺嘴叫它崇祯本了关于这个书名,新刻的意思是重新版刻的意思,这说明本版本不是初刻本;这个刻本里面有200张版画,每回2幅,这是绣像二字的由来,绣像是说书里配有图画,没别的意思;至于批评两个字,是说这个刻本里带评语;(这个评语就是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给大家看的那些评语,如果评点者有名气,估计名称里就得写成《新刻绣像某某批评金瓶梅》,这个评点者既然没留下名字,我想,他可能不是当时的著名人物,或者他不想留下名字)金瓶梅三个字就是这本书最开始的名字,《红楼梦》好像有很多名字,像什么石头记、风月宝鉴之类的,《金瓶梅》没有名称的困扰,从始至终它就叫金瓶梅,无论是说书演绎系统下的《金瓶梅词话》还是文人阅读系统下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或者《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反正它们的名字里都有金瓶梅三个字

关于这两个系统谁前谁后,通过对比两本书的版本资料以及文本里的蛛丝马迹,学界一般认为词话本在前,崇祯本在后事实上,目前词话本在前阅读本在后几乎已经快成了一种共识了当然,也有人不认可这种结论比如田晓菲,她比较推崇绣像本,并对‘词话本在前阅读本在后’这一共识提出了质疑

大家都知道我不是很想碰一些金学范畴的话题,这对我分享本书的初衷,也就是读金瓶故事,品古今世情这一解读方向来说,两个系统谁前谁后、谁好谁坏跟咱们大家关系不大不过,我有个很浅显粗暴的思考逻辑给到大家我看问题一向喜欢从大脑最先想到的一种方向去思考比如两个文本谁前谁后的这个问题,先由说书人通过不断的演绎凑成完整的词话底本,然后再由一个或一群文人精心修改完善成利于阅读的书籍,好像这样的一种演变模式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也比较符合认知;但,如果先由一个大文豪写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书籍再由书会改编成说书人讲书时看的词话文本,这种演变过程也不是不可呀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拿现今的影视剧改编来说,以前是先由专业的职业编辑专门编写合适的原创影视剧剧本,如果影视剧反响好,那么这个编剧想弄成适合阅读的文学书籍,他就可以把剧本改写成小说符合这种演变模式的大家都能想起什么影视剧来呢?但现在反过来了,很多影视剧是先有供人阅读的小说,这些小说每天都能产生很多本,良莠不齐,经过大浪淘沙,那些积累了粉丝的、有流量基础的就有可能被影视人选中,然后改成剧本进行影视化前者是剧本小说化,后者是小说剧本化

词话本和崇祯本就好比一个是剧本体一个是小说体,在没有更多文献出土的情况下,我觉得目前的已有资料确实无法证明谁前谁后,毕竟现在的一手资料只是刊刻本,又不是原本这部小说的母本如果在嘉靖年间或者更早之前被写成了,现在已有的资料只是发现了万历年间刊刻的词话本以及崇祯年间的新刻绣像本这些刻本既不能证明它们是它们所属体系的最早刻本,也不能证明它们的母本到底是什么文体而且,明朝中后期的几个皇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个时期前后一共就一百年左右,这么短的时间,一本书怎么演变都有可能何况,明朝距离现在都好几百年了,现在几十年前的事情说不清楚的都有很多,遑论几百年前的一本书的演变过程呢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