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金瓶梅》研究的历史来看 , 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作者读解 , 即对作者生平、籍贯及作品与史实的考证。而这些作者读解既没有可靠的材料作依据 , 又对读解《金瓶梅》无大意义。《金瓶梅》文本读解则成就极低。当前 , 《金瓶梅》研究所关注的应当是建立以文本读解为主 , 作者、文本、读者相结合的文本读解体系。摒弃只注重作者的作者读解主义。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关键词:金瓶梅 考据 读解 文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关于《金瓶梅》的研究, 历史的积淀是对作者读解无休止的考据。而对其文本意义的读解则远远不够, 除张竹坡的《读法》与回评, 就是读者零星的感悟式评说;近现代只有一些学者的阶级论文本评论;当代的《金瓶梅》研究盛行的是作者读解主义, 文本的探索也未超越先辈。文本读解成为当前《金瓶梅》研究的重要任务。重视文本读解, 建立科学的文本读解体系, 成为《金瓶梅》研究的时代选择。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相对于明清其他小说, 《金瓶梅》研究可以说还比较薄弱, 尤其是对《金瓶梅》文本的读解更是捉襟见肘。总括自《金瓶梅》问世以来的研究成就, 基本是对作者读解的考证。主要有:成书是个人创作还是时代累积, 作者的南北二说, 创作年代是嘉靖还是隆庆还是万历, 作品内容与史实的关系等。还有作者的创作意图, 版本问题等等。可见对于《金瓶梅》的研究重在作者资料的考查, 即遵循考据学的原则, 进行考证、诠解, 可以说硕果累累, 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考证和诠释是无用的劳动, 是研究文本之外的兜圈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比如关于作者的考证争论, 从《金瓶梅》诞生时就没有清楚, 当时的人们都不知道是谁, 后人就更难以考证是哪一人了, 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因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说的闻明嘉靖间大名士手笔, 引动无数人去追查, 今天至少找出王世贞、李开先、薛应旗、赵南星、汤显祖、屠龙、贾三近、李渔、丁惟宁等五十多位与他相近的。当今我们的许多学者也煞费苦心地加以考证, 最终也只能用推测的手段得出似乎合理但不能让人信服的结论。他们也是不管鸡蛋好吃不好吃, 非要追寻生蛋的鸡是哪一只。而鸡蛋是从集市上买来的, 那鸡也就十分难找了, 即使鸡的主人也找不清哪只蛋是哪只鸡下的。于是, 就围着一群鸡猜测。最终也找不到具体是哪只鸡, 再去确定一只蛋是何时下出来的, 更是无稽之谈。这实在是学术研究的一大误区。为什么不去研究一下鸡蛋的成分得出其营养丰富和好吃的原因呢!历史的事实将是:《金瓶梅》的作者等问题的考证是文学史的一桩无头案, 根据道听途说的死者的身材、外观、服饰来猜测终不会有结果。也许一个人说:死者可能是个达官贵人。查遍所有的达官贵人可能不是, 死者或者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全国上下找无头的死者, 无异于大海里捞针。最后对无名作者的追查将陷入迷惘的重围不能自拔, 有限的资料难以证明作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等。进入以资料证资料、往复循环的怪圈, 成为猜谜游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我所读到的当代关于《金瓶梅》作者、版本、成书年代、作品与史实的关系等的考证文章, 可以说大多是面黄肌瘦肢体乏力, 几近黔驴技穷。作者籍贯争论的现状是:江苏学者极力证明作者是江苏人, 在江苏的历史文人中寻找合适者;浙江的专家则在《金瓶梅》的流传演变中寻找蛛丝马迹以证实小说的作者是浙江人, 然后则在浙江文人中考察相像者;山东的研究者则在山东的文人中探求恰当的人选, 从小说中大量的山东方言, 作品中描写的是山东地界, 故事发生在山东的某个县市, 书中描写了山东风情等等来考据作者。由于以上的考证探讨, 查出了五十多个似是而非的作者, 遍布华东各地。成书年代的论争自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从史料中猜测, 从小说中推断, 从野史笔记中搜求, 终无定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金瓶梅》作者隐姓埋名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是由于《金瓶梅》在当时是被人们视为大毒草的, 是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诲淫之书。弄珠客序云:《金瓶梅》, 秽书也。沈德符《顾曲杂言》就说《金瓶梅》此等书必遂有人板行, 但一出则家传户到, 坏人心术。后人更编出许许多多的骇人听闻的传说故事以告诫写书、印书、卖书、读书的人们。倘若敢大胆的在《金瓶梅》上署名, 不被凌迟了才怪呢!二是书中又确实存在大量的色情描写, 作者也无脸面署名。当时肯定是他的名字生怕别人知道的, 他不隐姓埋名远居山林可能不能存活。所以, 当时不可能有可靠的史料记载, 也就无从查找作者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三是有可能书中所叙之事, 关系当时的真人真事, 即如张竹坡的寓意说。其《读法》说:作小说者, 概不留名, 以其各有寓意, 或暗指某人而作。夫作者既用隐恶扬善之笔, 不存其人之姓名, 并不露自己之姓名, 乃后人必欲为之寻端竟委, 说出名姓何哉?何其刻薄为怀也!且传闻之说, 大都穿凿, 不可深信。总之, 作者无感慨, 亦必不著书, 一言尽之矣。其所欲说之人, 即现在其书内。彼有感慨者, 反必欲指出, 真没搭撒、没要紧也。 [1] 四是文化环境的限制, 视《金瓶梅》为教化之书, 则谓笑笑生乃借文劝诫, 以惩不检之人, 必遭因果报应。这有失文人气节。目《金瓶梅》为诲淫之书者, 则谓笑笑生乃作文发泄私情, 宣扬肉欲, 低级下流, 为人不耻。这又丢文人脸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对那些作者问题穷根究底的不良影响起码有三点:首先, 拖延研究的进程, 因为有些问题是永远也不会解决的。每次《金瓶梅》学术讨论会都把读解作者的考据当成主题, 乐此不疲的原因是这种证明不出来的问题就如滚刀肉切不断理还乱, 又如鸡勒吃不下丢不掉, 呈现欲罢不能的态势。争论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争论本身。吴小如先生《我对〈金瓶梅〉及其研究的几点看法》就指出:试看, 屈原的生卒年, 施耐庵其人的有无, 以及笑笑生究竟是谁, 恐怕终将成为学术届长期争议和辩论的课题, 从而不得不存疑阙殆。所以我一向主张, 在一部作品的作者问题无法彻底解决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把气力用在作品的研究分析上, 而不宜只是在那些一时无法得出结论的牛角尖里兜圈子。对于《金瓶梅》, 亦当作如是观。 [2] 其次, 贻误子孙后代。说不定过上几百年, 后人会以我们并不能证明或难以服人的考证作为论据, 再当成史料来以讹传讹。沈德符的一句闻嘉靖间大名士手笔引出了多少的猜测和探讨, 写出了多少的文字, 难以计算, 真可谓毒被后世。再次, 对文本研究无大意义。因为没有把文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作品读解上, 没有注重文学作品本身艺术价值的探讨, 限制了对文学作品文本意义的读解, 扼杀了作品文本的丰富性, 泯灭了读者的再造能力。牧惠在《金瓶风月话·后记》中也说:我觉得, 恐怕应当把重点放在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上。在这方面, 我们过去几十年走了不少弯路, 一是对作品的艺术性研究得太少太少, 因为那种研究有‘脱离政治’、‘搞修正主义’之嫌。事实是对作品内涵的研究与把握, 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探析要比对作品创作的考证, 如作者、成书年代、作品内容的历史印证要难得多, 因为考据文章靠读史料来证明, 不是从作品中挖掘内涵。考据不需要理论, 只需要材料, 或者说, 甚至掌握一定的材料, 便可自圆其说。考据的争论要比文本研究的争论价值要低得多。如果每一项学术成果都必须有考古发现来证明, 那也就没有了学术争鸣, 也无所谓学术了。这种无穷考据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表学识, 夸耀才华, 以示读书之多, 学问之渊博。由此出现了汗牛充栋的文章和专著, 制造出络绎不绝的专家、教授、学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严重问题是:有的学者打着考据的旗号, 搞的是假考证的把戏。比如有人以小说中所叙述的地名来判断作者的籍贯, 根据小说故事中所陈述的时间概念如作品中人物算命的生辰八字来推断小说的成书时间, 拿小说的故事情节来与历史事件对号, 以确立作者的生平履历, 立志在作品中查个水落石出。也就是用小说本身作为资料来考证小说作者的行踪、作者籍贯、小说的成书时间。写起文章来凿凿有据, 自鸣得意, 连篇累牍的引用小说, 成了《金瓶梅》小说故事情节资料的统计, 实是滑稽可笑。因为:一、文学作品可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但文学作品绝不是历史著作, 岂能把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当成考证作者生平的资料。把小说中所提到的天干地支当成小说成书时间的证据更是投机取巧。六十年天干地支一循环, 历朝历代生生不息, 岂可为据!《金瓶梅》中关于时间的概念有许多是混乱、粗疏的。陈诏《金瓶梅小考》说小说中关于西门庆、潘金莲、武松、李瓶儿、吴月娘等人年龄和生年干支, 处处抵牾, 几乎很少有合榫的地方 [3] , 还有的学者通过史料来证明《金瓶梅》中所提到的人物、地名与史实不符, 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与历史事件不合。严厉批评《金瓶梅》作者对历史史料的篡改和误解, 这实在是荒唐可笑!倘若让这些学问家继续考证下去, 《金瓶梅》文本不久就被彻底解构掉了。二、历史著作不一定都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有些历史著作是值得怀疑的, 一些历史史料也需要去认真的考证。查找历史会发现许多相似的历史, 历史著作也并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历史资料有时都是错误的, 何况艺术作品呢?把《金瓶梅》的内容与历史著作相印证, 肯定会发现作者创作有许多走笔。以历史证小说和以小说证历史都是错误的。三、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自由驰骋, 描写社会历史生活可以想象夸张甚至幻想;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夸张、虚构和陌生化的特点;文学作品是作者留给我们的固体的文字, 它需要读者去阐释, 才能理解作品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抒写的思想感情。作品本身决不能当成作者可靠的生平记录。即使《金瓶梅》这样写实性很强的作品也是不足为信史的, 内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绝不是历史的再现, 更不是历史的模写。所以用《金瓶梅》的内容作为作者生平、成书时间的考证资料是十分荒谬的, 甚至是伪科学反学术的。这种考据作风把文学艺术的研究荼毒了, 贻害后人何止千秋万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913.html
二
还有的学者认为考据是学问, 对作品本身即文本的研究是无用的学问, 甚至说作品让读者去读就是了, 何必去告诉读者怎样读和读什么, 这样做没有意义。然而, 考据那不确定的作者又有什么用途呢, 难道要让读者去读那些与作品内容意义无关又枯燥乏味、性情干瘪的考证材料吗?我们明白, 作品文本没有读者的读解与废品等价, 倒是先辈学者把《金瓶梅》的文本价值进行了一番评说:东吴弄朱客的《金瓶梅序》、欣欣子的《金瓶梅词话序》与廿公的《跋》都有十分深刻的见地, 当然其中有因果报应、世事轮回、劝戒讽谕的道德服务与政治说教色彩。张竹坡可算《金瓶梅》文本读解第一人, 他对《金瓶梅》的文本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评说主要有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及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叙事艺术中结构谋篇的探讨, 作品语言艺术的点评等等。但他的冷热金针、寓意说、苦孝说以及因果报应的小说构思认读都有偏差, 也有不少文本误读。近代以来, 也有一批学者注意了《金瓶梅》文本的读解, 至今无大的突破:内容上强调对明代历史的反映;人物形象分析虽有新意, 却没有深入作品文本从人性的本质来讨论文学人物;结构艺术研究较为薄弱, 没有超过张竹坡的深度;文学语言探究只是方言诠解, 对文本话语的考究不深入。这说明文本的认知和读解还有非常严峻的任务。文学作品文本的解读就是展开读者想象的翅膀, 开启心智, 把固定的物理文字解释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才是真正的文学评论和艺术欣赏。如果不是从学术研究中悟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领略到艺术作品的审美力量, 仅仅是从学术研究中找到什么资料, 得出难以服人的考据结论, 实在是学术研究的巨大悲哀!
我们倡导回归文本读解的学术研究方法, 把作品本身作为学术研究的直接对象。本来在作品完成以后, 文本就成了自足的审美主体, 作者与文本愈来愈远, 读者与文本愈来愈近。马克思指出: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 作品根本不是手段, 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存在。 [4] 宁宗一先生《回归文本:21世纪《金瓶梅》研究走势臆测》中有一段引用了德国诗人海涅的话来说明无为地对诗人 (或作家) 的生活资料 (即作品的外部资料) 研究的无用性, 又说:如果允许我进一步直言不讳的话, 我认为整天埋头在史料堆中钩稽不着边际的史实, 对文学研究者来说, 并非幸事。因为它太容易堙灭和斫伤自己的性灵, 使文笔不再富于敏感性和光泽。也许它仅有了学术性而全然失去了文学研究必须有的灵气、悟性和艺术性。试想, 如果真要到了不动情地审视着发黄发霉的旧纸堆, 我想那就成了今日多病的学术的病症之一了。或者应了一位学者的明智之言, ‘学问家凸现, 思想家淡出’, 然而学者的使命毕竟是在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这一层次上的。学术研究是个体生命活动, 生命意志和文化精神是难以割裂的。 [5] 历史已经证明: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是在痛苦的思考和艰难创造中诞生的, 伟大的学者是在不断的觉醒和明悟中成长的。
况且现在是后现代、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盛行的岁月, 已经不是朴学受宠的考据时代。当今出版了大量的叙事学、读解学著作, 为文本读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昭示人们审视传统的文学艺术研究方法, 给文本读解以新的生机和活力。纵观文学艺术解读的历史, 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作者阶段;文本阶段;读者阶段。也就是说, 在文学艺术的认知理解中形成了三种基本解读方法。在我国, 作者阶段的文本读解由于受文如其人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 强调起因解释法, 认为要读解作品文本, 必知作者其人。要研究艺术品必须从作品向外扩展追寻作者, 追寻作者与作家群的关系, 再追寻作者时代的种族、地理环境等等。《孟子》就强调以意逆志, 读懂作者之意, 解释作者之志。尚知人论世, 即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认为尚友则必知其人。金圣叹《水浒传》第25回回评也说:读其文, 相见其为人。当然, 这些都是我国儒家传统的文本读解观念。道家又强调人之情, 注重文本读解的情感醒悟。理学家强调作品为传心的载体, 即传达作者的心志, 要读解作品文本必明作者之心。到了明代则注重吟咏和沉潜法, 要求设身处地细斟作者之声情, 默会作者之灵性, 悟出作者之情怀。可见, 我国传统的读解观念是读解者不知道作者就无法理解作品, 即强调的是作者读解主义。总括作者读解理论有三点明显的不足:1、什么是作者的原意, 由谁来验证和衡定, 就是个未知数。如果作者已说, 读者勿须再言;如作者不言, 读者也未必正确。如想弄清文本意义, 还是回归文本。2、作品文本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 自身具有独立生命, 不以作者的思想为转移。文本语言符号具有公共的特点, 不再是作者个人头脑中的东西。故艺术作品的研究还应到文本中来。3、作品的文本向所有的读解者开放, 它犹如一面镜子, 人人可以在这里面照出自己的面影。
读解者受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阅读实践的制约, 无法保持清明的主体, 一旦进入文体的世界, 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观点, 所发掘的作者的原意必然刻印上自己的面影。但作者读解的理论仍然有它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对读解文本仍有一定的作用。文本读解并不放弃对文本作者的研究, 所强调的是不能以为不知道作者的籍贯生平和时代环境就不能理解作品。像明清时期的许多人情小说都不知道作者, 经过多年的考证也终于没有找出作者。如《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西周生到底是谁?《今古奇观》的编者抱翁老人是谁?还有一些作者是无名氏。我们并不因为不知道作者就无法读解他们的作品, 文本的意义和艺术不因为作者的模糊而减价。《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思想我们也知之甚少, 不是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就吗!我们不反对作者研究, 但倘若以作者考据代替作品读解, 则是文学艺术研究自取灭亡之路。我国古代有些诗歌富于朦胧的意境、隔离的情境、陌生的语境。假如我们不知道李商隐、朱庆余、秦韬玉等诗人的生平经历和社会环境, 就读解不明《锦瑟》、《闺意呈张水部》、《贫女》社会政治意义, 但将它们读解为爱情婚姻的诗歌也未尝不是文本的价值所在。但《金瓶梅》没有这种障碍, 不用担心对《金瓶梅》内容和字句读解的歧义。我们不会因不知道作者产生对《金瓶梅》的误解, 更不会因不知道作者的生平经历读不懂《金瓶梅》, 对于《金瓶梅》只有不同的理解, 没有不对的理解。它既有借鉴《水浒传》的内容, 又有明显的历史印记。它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是谓世情书。作品中无玄言可谈, 其中的诗词曲赋含义较曲折也不难解。其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皆是言意统一。且多是家常话语, 不含语言的朦胧和模糊, 语法结构公共化, 词语运用世俗化, 语义外延狭窄独立性强。总之, 《金瓶梅》的文学话语无难言之隐, 一读了之。这正为我们进行文本读解提供了便利的基础条件, 故我们没有必要在作者读解上浪费时间。放弃作者的考证, 我们也能从《金瓶梅》中理解到作者对于人情人欲的肯定和对社会政治腐败的批判, 我们也可以读解到小说对于潘金莲和李瓶儿等人物形象描写刻画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爱憎和人情之美, 也可以读解到小说情节的曲折动人、跌宕起伏, 也可以感悟到小说叙事话语的生动有趣和鲜明的人情气息。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本读解不是文本读解主义, 不是符号学或结构主义的文本自我封闭论。而是重视文学文本的自身表意价值, 重视文本呈现出来的作者原意、社会生活、历史价值和艺术美感。建立作者、文本、读者相结合的文本读解体系, 摒弃关起门来找作者的作者读解论, 从琐碎的作者生平史料和索隐探讨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金瓶梅·金瓶梅读法 (M) .济南:齐鲁书社, 1987.
[2]徐朔方, 刘辉.金瓶梅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3]陈诏.金瓶梅小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
[5]中国金瓶梅学会.金瓶梅研究 (第6辑) [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