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产生了四大奇书,分别是《金瓶梅》《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后三部大家都很熟悉,现在依然位列四大名著,《金瓶梅》虽然现在没有位列四大名著,但是依然被位列明代四大奇书,而且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金瓶梅》凭什么力压其他三部古典名著,成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因素有很多,《金瓶梅》是文人独创的小说,是中国第一部世情小说,描写的是市井人物,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拓性的意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甚至被誉为是《红楼梦》的祖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想要读懂读透《金瓶梅》,读者必须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常识,否则想要读透《金瓶梅》是很难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金瓶梅》是十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幅波澜壮阔的风俗画卷,描写了大量的风俗民情,这些民俗在作者笔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了增加作品的审美功能之外,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此可以弥补一些地方志的不足。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这才是《金瓶梅》能成为《红楼梦》的祖宗位列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根本原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比如说,步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步戏最早见于《金瓶梅》,《金瓶梅》中有两处提到过步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一处是小说第十九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一日八月初旬天气,与夏提刑做生日,在新买庄上摆酒,叫了四个唱的一起乐工、杂耍、步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352.html
另一处是第二十回:
话休饶舌,不觉到了二十五日,西门庆家中吃会亲酒,插花筵席。四个唱的,一起杂耍、步戏。官客在新盖卷棚内坐的吃茶,然后到齐了,大厅上座。席上都有桌面,某人居上,某人居下。先吃小割海春卷儿,大宝攒汤,头一道割烧鹅大下饭。乐人撮弄杂耍回数,就是笑乐院本。下去,李铭、吴惠两个小优儿上来弹唱,间着清吹。下去,四个唱得出来,筵外递酒。
第十九回写得比较简单,只写了四个唱的一起乐工、杂耍、步戏。第二十回写得更多了一点,除了四个唱的,一起杂耍、步戏外,又写了乐人撮弄杂耍回数,就是笑乐院本及李铭、吴惠两个小优儿上来弹唱,间着清吹。
从以上描述的情况来看,步戏既不同于乐妓或女先儿的坐唱,也不同于一般小优的弹唱;既不同于海盐、苏州子弟的戏曲扮演,也不同于乐人撮弄的杂耍回数。
那么,步戏究竟是什么呢?
第十九、二十回的描述已经告诉我们,步戏是几个人一起自弹自唱,边表演、边走动、边演唱的一种演唱形式。这里的乐工不是指演奏者,而是指乐器的演奏;这里的杂耍也不同表演院本时乐人撮弄杂耍回数,而是指演唱时的即兴表演。
这种自弹自唱,边表演、边走动、边演唱的演唱形式,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三个人庆祝丰收的表演唱。所谓投足,即是以足掷地。这种投足的动作,既可解释为以足击节说是三个持着牛尾的人,边走边唱地演唱了八支曲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踏歌的形式。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宫女以十月十五日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由此可见这种一边歌唱,一边用脚在地上踏节拍的歌唱形式,流传了很久,到了唐代不仅存在着,而且又有了新的发展。诗仙李白有首《赠汪伦》的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踏在这里不仅可释作足着地以击节,而且也可以解释为步行。比如温庭筠诗中就有折花兼踏月的诗句。这里的踏既不是以足击节,更不是用足践踏明月,而是指月下步行也。
唐代有个节目,叫作《踏摇娘》,崔令钦的《教坊记》,段安节的《乐府杂录》都有记载。《乐府杂录》的记载是:
踏摇娘者,生于隋末。夫河内人,貌丑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为怨苦之词。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写其夫妻之容,妻悲诉而摇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制也。
崔令钦《教坊记》的记载是:
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腿鼻,实不仕,而自号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期限被,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其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
《乐府杂录》是根据表演情态以悲诉而摇其身。称之为踏摇娘,《教坊记》是根据表演形式且步且歌,称之为踏谣娘。由此可知,所谓踏谣,就是且步且歌的意思。当然悲诉而摇其身也不只是被之管弦而演唱,其中也含表演的成分。如果说踏歌仅仅是以足击节自抒情怀进行歌唱的话,那么这种踏谣娘则是以且步且歌的形式来表演故事了,这样既丰富了表演内容,而且也增强了节目的娱乐功能。
这种且步且歌的唐代散乐,到了宋代又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不仅踏歌流传下来,而且又出现了歌舞相间的转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寿:第八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至于转踏常常是以一曲咏一事,或者一曲连续歌之,以咏若干事,它的形式是且歌且舞,它的作用是以侑宾客。金、元时代,又出现了爨弄和踏爨这种新的表演形式。爨弄本意为表演,至于为什么称踏爨,或许是因为承继了且步且歌或且歌且舞形式而得名的吧。
《金瓶梅》中出现的步戏,我们认为是且步且歌或且歌且舞表演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其实在明朝时候,还不仅仅是乐人在缙绅们的厅堂里进行边走边唱的步戏活动,供他们欣赏,而且一些市民和文人雅士或于节日之时,或于友人相聚之处,也采用这种艺术形式欢度节日或自娱。
如《金瓶梅》第四十六回:户户鸣锣击鼓,家家品竹弹丝。游人队队踏歌声,士女翩翩垂舞调。再如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昆腔条中,有这样记载:张进士新勿善也,乃取良辅校本,出青于蓝,偕赵瞻云、雷敷民、与其叔小泉翁,踏月邮亭,往来唱和,号南马头曲。在节日里游人队队踏歌声,士女翩翩垂舞调也好;或偕几个同好于月明星朗之夜,踏月邮亭,往来唱和也好,都告诉我们,这种演唱形式,在民间或在文人雅士之中,还是十分流行的。
从战国时的投足以歌八阙,到汉代众宫女联臂踏地为节而歌;从唐代的踏歌、踏谣娘,到宋、元时的转踏、踏爨,以及成书于明代的《金瓶梅》中出现的步戏,尽管它们的称谓各不同,但是它们之中总是隐含着表演的动态,即且步且歌、且歌且舞的表现形式。有继承,有发展,代代相传,绵延不断。
就是在今天,或生活之中,或舞台之上,不是也常可见到这种且步且歌或且歌且舞的演唱和表演形式吗?我们不是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年人或歌唱家自弹着吉他或其它乐器,边走边唱吗?演唱的内容、扭动的姿态和演奏的乐器都变了,但这种且步且歌且歌且舞的基本形式没变。我们说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有人会问,这种演唱形式为什么流传数千年而经久不衰呢?大概是因为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能随时代而变化,能在任何场所表演,最易与观众交流感情,能够引起观众情绪的共鸣等缘故吧!
步戏,在中国其他古典小说中从未出现,唯独在《金瓶梅》中出现,由此可见《金瓶梅》的历史价值,有这样的价值,能成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金瓶梅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