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 唐伯虎与林黛玉

评论字数 1816阅读模式

俞平伯: 唐六如与林黛玉

俞平伯

编者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作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俞平伯先生毕生的研究以《红楼梦》为主。俞先生的红学成就独具特色,以文本考证为主,将实证与文学鉴赏充分结合,开启了《红楼梦》研究的新模式。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俞平伯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真正的学人。他为学求真,自励自新,无私心无杂念,彰显一代学人风范,令后学钦敬。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先贤已逝三十载,本公众号在近期将推出部分与俞平伯先生有关的小文,以为纪念。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读者看了这个标题,想没有一个不要笑的,以为我大约是在那边大发精神病了。现在姑且让我慢慢的将这大谎圆上,读者且勿先去笑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红楼梦》中底十二钗,黛玉为首,而她底葬花一事,描写得尤为出力,为全书之精彩。这是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的。但他们却以为这是雪芹底创造的想象,或者是实有的经历,而不知道是有所本的。虽然,实际上确有其人其事,也尽可能;但葬花一事,无论如何,系受古人底暗示而来,不是空中楼阁,平地楼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我们先看葬花这件事,是否古人曾经有的?我们且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六如居士外集》,卷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乾净。(《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只听那边有呜咽之声,一面数落着,哭得好不伤心。(第二十七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787.html

读者逐字句参较一下,便可恍然了。未有林黛玉底葬花,先有唐六如底葬花;且其神情亦复相同。唐六如大叫痛哭,林黛玉有呜咽之声,哭得好不伤心。唐六如以锦囊盛花;林黛玉便有纱囊绢袋。唐六如葬花于药栏东畔;林黛玉说: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依蔡孑民底三法之一(轶事可征),那么,何必朱竹垞,唐六如岂不可以做黛玉底前身?

但我们既不敢如此傅会武断,又不能把这两事,解作偶合的情况;便不得不作下列的两种假定。(1)黛玉底葬花,系受唐六如底暗示。(2)雪芹写黛玉葬花事,系受唐六如底暗示。依全书底态度看,似乎第一假定较近真一点。黛玉是无书不读的人,尽有受唐六如影响底可能性。

而且,还有一证,可以助我们去相信这个假设。黛玉底诗,深受唐六如底影响,这是一比较就可见的。《外集》所谓落花诗,是二十首的七律,与黛玉底葬花诗无关。但《六如集》中另有两首,却为葬花诗所脱胎。我们且节引一下,并举葬花诗对照: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卷一,《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亦倾!(第二十七回)

又如: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春三秋九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卷一,《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第二十七回)

后诗从前诗蜕化而来,明显如此,似决非偶合的事情了。且可以参证的还不止此。唐六如住《桃花庵》,有万树桃花月满天的风物。林黛玉住的地方虽没有桃花(第四十回);但葬的是桃花(第二十七回)又做桃花诗,结桃花社(第七十回)。我们试把六如底《桃花庵歌》,和黛玉底《桃花行》参较一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卷一,《桃花庵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第七十回,《桃花行》)

这虽没有十分的形貌相同,但丰神已逼肖了。又如六如说:花前人是去年身,今年人比去年老。(卷一,《花下酌酒歌》)黛玉便说: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第七十回,《桃花行》)至于综观两人底七言歌行,风格极相似,且都喜欢用连珠体。六如有《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六如集》,卷二),句句有花有月。黛玉则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第四十五回)。

我约略翻阅了一遍《六如集》,举了几个上列的事例;如细细参较起来,恐怕还有些相似之处可以发见。只是一句两句,很微细的,也不必详举。总之,我们在大体上着想,已可以知道《红楼梦》虽是部奇书,却也不是劈空而来的奇书。他底有所因,有所本,并不足以损他底声价,反可以形成真的伟大。古语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正足以移作《红楼梦》底赞语。

二二,五,十三。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