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青案后续
乍看这一回绣像本所修改的标题就能明白,我们所熟悉的双线结构又一次回到眼前。西门庆在苗青案中收受五百两银子原想瞒天过海,然而这个比葫芦僧断葫芦案还没技术含量的贪赃枉法被御史曾孝序参了一本,差点大祸临头。幸好拥有通天之能的西门庆找到了后台老板翟谦,如我们所常见的,曾孝序的奏本送到有关部门后石沉海底杳无音讯,结果西门庆毫发无损甚至还有了更多的惊喜等着他。对于这种根本算不上风波或者风险的事,绣像本的题目里提都懒得提。而双线结构的另一边,失宠的潘金莲与陈敬济打得火热,弄私情戏赠一枝桃成为了众声喧哗的清明节的主角,这意味着前几回逐渐走向歇斯底里的潘金莲开始在人生的另一条岔路走得更远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关于苗青的案件,虽然对西门庆来说,有雷无雨有惊无险,但这里还是简单梳理一下线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告状线:安童——提刑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查案线一:提刑院——艄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贿赂线:苗青——王六儿——提刑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结果:艄公被判罪,提刑官收受贿赂,苗青逃脱。安童死里逃生,通过开封府黄通判,将案子上告巡按御史。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查案线二:苗员外尸体——狄斯彬——寺中僧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结果:狄斯彬认为尸体在寺庙附近,即寺中僧人谋财害命,于是拘禁了众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升级告状线:安童——黄通判——曾孝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升级查案线:曾孝序——寺中僧人——断案并奏本弹劾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993.html
升级贿赂线:提刑院——翟谦——蔡京
结果:弹劾的奏本落入蔡京手中,查案线完败给贿赂线。
清河县提刑院是怎么办案的,我们已无需过多评价。本回另位跑龙套的狄斯彬是隔壁阳谷县的县丞,文本给他的定评是:为人刚方不要钱,问事糊涂。如果说不贪污不受贿,就是清官,那么狄斯彬自然是清官了,然而,狄斯彬却不是好官,因为问事糊涂,甚至糊涂到寺庙附近发现尸体就怪责寺庙的僧众,痛打之余还无限关押,要不是安童大难不死,这些僧众难免不在狱中躲猫猫。显然,在人治社会父母官一言断生死的时代,问事糊涂甚至比有条件的贪赃枉法还可怕。相比而言,西门庆的贪赃枉法不过是放过了真凶之一,而狄斯彬的问事糊涂却可能草菅了无数无辜。
幸好巡按御史曾孝序重新受理了此案,安童认出尸体是自己的主人,证言了僧人是无辜的。接着曾孝序重新查案,按理说,一省的巡按御史应该是头衔特别响亮的监察官,跟省长应该有得一比,案件也条理清楚了,奏本也写得非常漂亮,然而他却几乎没有什么翻案能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看看原文翟谦的一段话:
曾御史参本还未到哩,你且住两日。如今老爷新近条陈了七件事,旨意还未曾下来。待行下这个本去,曾御史本到,等我对老爷说,交老爷阁中只批与他‘该部知道’。我这里差人再拿帖儿吩咐兵部余尚书,把他的本只不覆上来。交你老爹只顾放心,管情一些事儿没有。
一则是因为曾孝序他上告的奏本走得太慢,来保提前赶到东京将事情报告翟谦,提早做好了准备。
二则蔡京的强权实在太大,他可以扣住奏本,不让兵部呈递给皇帝,也就给了事件足够的缓和时间。另一方面巡按也满了,另点新巡按下来了。——曾孝序的巡按任期差不多就到期了,而那位新巡按,下回就将和我们熟知的蔡状元一起拜访西门家……
另外据现代学者研究,狄斯彬和曾孝序这两个名字在历史上都真有其人,只是假借到小说中。然则小说不过是个寓言,历史人物又能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些什么帮助呢?《金瓶梅》文本给曾孝序的定评是:极是个清廉正气的官,看口气他肯定比狄斯彬强不少,毕竟正气决定了他可能同情弱者,敢于挑战黑暗。然而即便如此,曾孝序依然作为有限,因为身处人治社会里,个体的力量几乎小得可怜。以水为喻,若水是清的,则浊的无处遁形,但这种情况极少;而若水是浊的,这清也只能是浊,若想出淤泥而不染,就只有适应浊,扎根于浊,在浊中游刃有余,才能在外面开出清之花,这需要勇气,需要智力,更需要胸怀。
曾孝序就处在这样一个浊的时代。对于苗青的案件,理性的处理方式自然是如他所为,然而在浊的人治社会这根本就行不通,因为人治社会里打倒一些人需要的是人的力量,是政治的力量,而不是制度和法律。所以当人的力量不够强大时,你只有选择妥协避让再迂回前进,否则你将被反击得更狠。本回结尾,曾孝序对蔡京损下益上、国富民穷的七件事直陈其弊,蔡京自然不高兴,焉知皇帝就会高兴呢?书生情怀除了自讨没趣还被打击报复,直至将孝序除名,窜于岭表,以报其仇,或许历史会记住那颗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心,然而十载寒窗、功成名就、造福一方水土的一点点可能也随之轻易断送了。
二、桃花下的偷情
平安无事的西门庆又不小心得到一笔横财,于是想出了点新花样,这个花样是前面四十多回没有的,也从来没有在西门庆的脑海里出现过,这便是与富贵衣锦还乡相媲美的阔达上坟祭祖。只是这个看起来声势浩大、气势壮观的祭祖活动,不过是陈潘偷情的铺垫而已。
我们看文本的描述,先是坟茔附近做了大装饰,然后准备丰盛的祭品,然后通知亲友,先说请了乐工、妓女,再说请了亲友、帮闲、伙计、女婿,然后是女眷、家眷等等,然后是抬着祭品、二十多顶轿子、四五十人,浩浩汤汤地上山……可是,一段例行公事的程序之后的祭拜,却只是冷冷淡淡的官客祭毕,堂客才祭。响器锣鼓,一齐打起来,接下来徐先生念了祭文,烧了纸,再接下来便是唱戏、听戏,饮酒、作乐……相比于后文第八十九回寡妇上新坟只剩下孤孤零零的九个人,可以想见作者的用心良苦。而另一边厢按捺不住寂寞的潘金莲,开始了她新的偷情游戏,对手仍是那位女婿陈敬济。
如果要写一个剧本的话,那么剧本的基本元素大致如下:
时间:政和七年,三月初六,清明节。
地点:西门家祖坟。
男女主角:陈敬济、潘金莲。
故事:偷情。
道具:一枝桃花。一个叫官哥的孩子。
为何说官哥是道具?因为潘金莲看着官哥可爱,忽然流露出天然的母性,忍不住亲了几个嘴儿,这个时候的潘金莲或许忘记了自己是西门庆的妾,是李瓶儿的死敌。然而,陈敬济的出现,打破这瞬间的宁静,让潘金莲记起了自己,于是开始用官哥作为道具调戏陈敬济:小道士儿,你也与姐夫亲个嘴儿。纨绔子弟陈敬济在这方面的天才相比西门庆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迅速心领神会,便不由分说,把孩子就搂过来,一连亲了几个嘴,已经被祭祖的锣鼓声惊吓得差点出不了气的可怜的官哥,这时候俨然成了二人亲嘴的媒介:
潘金莲:怪短命,谁家亲孩子,把人的髩都抓乱了!
陈敬济:你还说,早时我没错亲了哩。
始作俑者的潘金莲明知故问,无师自通的陈敬济借风使舵,没错亲能错亲谁呢,还不是潘金莲?潘金莲怕一旁的如意儿看出端倪,于是将手中拿的扇子倒过柄子来,打了陈敬济一下。
为何要将扇子倒过来?难道是扇子手执的一端更细,打得更温柔?或者是这一端为竹木而另一端为纸品,打得更狠?无论如何,这一打又为她们创造了一个调情的空间:
陈敬济:你老人家摸量惜些情儿。人身上穿着恁单衣裳,就打恁一下!
潘金莲:我平自惜甚情儿?今后惹着我,只是一味打。
今后二字,咀嚼一番能读出多少动人情味啊!一旁的如意儿哪怕再蠢也能看出两人不一般的关系吧,然则事不关己最好高高挂起,所以她赶紧抱走官哥了事。而二人的剧本还未杀青,潘金莲还要做个桃花圈儿套在陈敬济的头上,为一段偷情故事做最后的画龙点睛——桃花之于爱情,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清明祭祖之后一路回家,胆小的官哥非但没有得到祖先的庇佑,反而因为各种惊吓,夜里惊哭不肯吃奶。这个只活了十四个月的小婴儿,有生之日总是经受恐惧,这许多时候是出于客观原因,是潘金莲的有意或无意,但也有西门庆或李瓶儿的执拗与疏忽。比如这一回,为了证明是西门庆的过错(当然,带着孩子去祭祖也难以说是过错),让吴月娘三番两次地提及不该上坟,更何况西门庆上坟就罢了,还要鼓乐喧哗大肆显摆,显摆就罢了,还要在藏春坞里大摆筵席,而李瓶儿也疏忽地让潘金莲和陈敬济拿官哥当道具……从最终结果说,官哥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受到雪狮子的刺激,但从全书来看,无论是西门庆还是李瓶儿,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