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义字
上一回的评论落下了郓哥出场的故事,这虽是为了整合到这一回贪图一个叙述方便,但也得怪罪一下古代说书的叙事结构安排。古代说书是一个苦职业,卖口才的艺,赚茶水的钱,所以讲故事通常得讲一半藏一半,一个高潮不能一下子收场,一个收场不能直接结束,必须引入一个新元素调起明天故事的胃口。上一回十分光高潮结束,于是就必须立刻介入新的元素——即被武大发现,所以就先安排了郓哥闹场,闹场不成才能去找武大告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所以上一回末两页就是郓哥闹场的内容,这是《水浒传》固有的文本,《金瓶梅》几乎原封不动地转引下来,唯一大变化的地方在于标题的字眼。我们来比较一下三个文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郓哥不忿闹茶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金瓶梅》词话本第四回:郓哥不愤闹茶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金瓶梅》绣像本第四回:闹茶肆郓哥义愤。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很显然,差别在于绣像本多出了一个义字,这个义是什么义呢,儒家的解释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吧?那么郓哥义愤些什么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文本告诉我们,郓哥缺钱用,经人指点去找西门庆方便一些,书上还补了一句,时常得西门庆贲发他些盘缠,如果说西门庆本质上是一个大坏蛋,那么他对郓哥可谓足够厚待了,郓哥理当感恩戴德才对。但正因为西门庆当时是在王婆茶肆,而王婆不肯郓哥进去坏其好事,不愿分羹给他,所以郓哥一怒之下就去找武大告发了,目的是定然糟蹋了你这场门面,交你赚不成钱。假如说,这会子告发的对象不是武大而是武松,那么估计捉奸的结果就会相反,那么王婆是否受罪且不管,西门庆似乎很难不遭殃。按前面的推论,郓哥如果有义,显然应该是站在西门庆那边的,然而结果是,他小人喻于利,瞬间就把西门庆出卖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到这一回,郓哥为了小利和脾气出卖了西门庆去找武大,他亦不是为了同情武大的遭遇才告诉他真相,很显然假如王婆能给他几串铜板就能打发他走而不会逼他去告发,他聪明地把这个其实人人皆知的真相作为一个信息卖给了口口声声叫他兄弟的武大,在告发之前先敲诈一顿小酒食。毫无疑问,这也再次证明了他小人喻于利的本质。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很显然,对于郓哥这个小角色,每一个读者的判断都不会与上面的分析有太多的偏离,只是有趣的是,绣像本的改写者故意要在几乎人所共见的场合加一个义愤,对郓哥几乎算是多管闲事的义无情的反讽,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只有联想到正是这个义字,让武大因此而遭毒手,潘金莲因此而嫁入西门家,《金瓶梅》从此开启数十回瑰丽的篇幅,我们才能透彻明白,作者对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的不屑一顾,对生存和生活本身却报以友善的温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二、一个气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013.html
因为郓哥没有钱,找西门庆方便,对此王婆生气了;王婆不让郓哥找西门庆,还打了他一顿,郓哥生气了;郓哥找武大告发,武大生气了;武大前去捉奸,王婆生气了。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前两个气,上一回写了。这一回先看武大的气。
郓哥要报仇,于是就去找武大,正所谓请将不如激将,武大傻乎乎地拿一个小鬼当兄弟,还为了这个出轨的秘密投资了一大笔敲诈,既请食酒肉又送了钱和炊饼,累积到极点的恶气让他气令智昏,霎时不顾一切地要去捉奸,把武松临走时候苦口婆心的交代全部抛到九霄云外。实际上,武大不是没见过张大户出没他家庭院,他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炊饼,人间白送的婆娘本来就没有多少占有权,然而在郓哥一个未成年的小鬼面前,却要充着胖子:
这两日有些精神错乱,见了我不做欢喜。我自也有些疑忌在心里,这话正是了(需要说明的是,不做欢喜这句《水浒传》里是没有的,纯属《金瓶梅》的杰作)。
读者翻书至此,难免要笑出声来,不想要面子这种毛病连武大这种懦弱的人也会沾惹上,然而掩卷之余,又难免有点感伤和同情,如果武大连这种自尊的没有,那他兴许可以好好地苟且地活着。
武大脑子一热,就在猪一样的队友——郓哥的协助下,前去捉奸,于是悲剧开始发生了。
面对捉奸,王婆是大声叫唤,潘金莲是赶紧去堵门,西门庆的表现很有趣——他一下子躲到了床底下!
是西门庆胆小么?不,西门庆拿砒霜杀武大的时候眉头也没皱一下,那么在王婆叫唤的瞬间,西门庆为何会惧怕武大呢?不,西门庆也不是惧怕武大,他惧怕的是道德,惧怕的是武大郎所代表的夫权,他是自知理亏,因为毕竟是别人的老婆也。但潘金莲可不管这些了,因为这个时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是等他来还是你自己跑,你不是能跑么?西门庆瞬间就转念了,飞出一招凶狠的窝心脚,杀出门去。
受伤以后躺在床上苦痛难挨的武大找了潘金莲来,他提出了自认为足够屈辱的处理意见:他吃下哑巴亏,默认两人的偷情,也不告诉武松,只是希望潘金莲能够照顾他平安康复。否则,就等武松回来,有仇报仇。
在我们外人看来,这是大棒加玉米的威胁与利诱,这么样的一顶绿帽子已经让他的气全塌了,尊严也全塌了。然而,在王婆看来,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们,都被决绝的威胁彻底的气怒了!
金圣叹对此直白地评论:数语妙绝,然武大死于此数语矣。为何?因为武大和愚蠢的棋手经常犯的错误一样——纯粹的一厢情愿。
必须说,王婆的分析,特别有道理!
从西门庆和潘金莲的角度:
选择一:分手,这不好。
选择二:短暂分手,等将来武松不在的时候再偷情。这样也很痛苦,并且太冒风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武大不会反悔,如果反悔那后果不是他们能预计的。
选择三:背叛武大杀死他,这样武松就没机会知道,而他们也能做长久夫妻了。但这样要背负杀人命案,也是很困难的选择。
可以说,西门庆、潘金莲他们在道德、情欲、罪恶之间摇摆不定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王婆的角度,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选择一:分手,王婆已经收到十两银子,勉强可以接受。
选择二:短暂分手,王婆没有利益,但风险太大。万一以后武大反悔,武松知道了,因为武大在场,潘金莲不见得会被怎样,而西门庆,武松大概也不能怎么样,但王婆自己……她可是这条统一战线上最卑微的一员啊!
选择三:杀人灭口。在同一条罪恶的船上,大家没有回头路可走,王婆的风险不会比选择二更大,但收益却可能巨大……
为了潘金莲这样的美人,作者当然没让西门庆放弃,那么对于王婆来说,武大的死绝对是既利大于弊又皆大欢喜的好事。所以,武大自以为得计的威胁成为了他至死也没想明白的催命符。
这就是气,酒色财气的气。武大的死,用的王婆计,金莲手,西门药,同时也是酒色财气的一次小贯串。酒是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的酒,就也是武大与郓哥合计的酒;色是西门庆图的色,也是潘金莲售的色;财是西门庆有的财,也是王婆贪的财;气是武大受辱的气,也是偷情诸人由惊惧而发狠的气……帘子下的金玉相逢是一个罪恶的契机,郓哥激将是一条凶杀的导火线,武大自卑愚蠢又不自知,是最后惨死的根由……
三、一个善字
记得潘金莲第一天给王婆做寿衣回来,吃了点酒,武大觉得邻里之间互助是应该的,酒肉相筹受之有愧,于是要她带点银子去补贴王婆。一来一往就过了两天,第三天潘金莲就出轨了,这时候金瓶梅的作者很粗俗地嘲讽了武大——带钱买酒酬奸诈,却把婆娘自送人。我们必须说,武大其实还是很善良的,哪怕一点点便宜他也不想占邻居的,然而正是这份善良带来了他生命的悲剧,作者是在宣扬善无善报吗?又如前述,武大在郓哥面前,为自己的媳妇感到自尊,为了自尊他去捉奸报仇,是自尊错了吗?
我觉得善良没有错,自尊更没有错!
老实人总是被欺负,人善被人欺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
自尊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尊重,善良是对别人生命和人格的尊重,这不仅是对的,而且很对。那么为什么自尊的人经常受到侮辱,善良的人经常受到欺负呢?那是因为这些受害者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弱小,有些正义永远也无法战胜邪恶,因为弱小就是弱小,印第安人不可能收复属于他们的美洲,武大郎单挑永远打不过西门庆。还比如愚蠢,东郭先生不认识狼的本性,武大不明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应该知道这么漂亮老婆不是他能驾驭的,也应该知道这份表面的虚荣后面有多少妒忌与憎恶的目光。还比如缺乏自知之明,武大根本没有评估过自己和西门庆的力量对比,他引以为豪的都头弟弟不是承诺了保护他吗!
如果说小说的作者偶尔也将他的目光聚焦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这些悲剧的小人物身上的话,那么他们也许是在告诉我们,善良也好,自尊也好,都需要力量和智慧的保护,缺乏了这些,善良和自尊才是真正伪命题。对于武大这样的人们,或许不要善良,而是多一点偷奸耍滑,不要自尊,而是多一点逆来顺受,才是顽强的生存方式。
四、一个欲字
虽然武大是潘金莲亲手杀的,但我们多少还是觉得,王婆才是整件事的罪魁祸首。如果说图谋设计他人妻子、协助他人偷情的十分光剧本还有一点点审美价值的话,那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杀人凶计就只能让人毛骨悚然了。
十分光计策的结尾是你怎的谢我?却不要忘了许我那十两银子,偷情安排成功的结尾是所许之物,不可失信,设计毒杀武大的结尾是事了时,却要重重谢我,由头到尾不忘一个钱字。
为了钱,这个行将就木的老女人,可以毫不留情毫不犹豫毫不手软地害死与她毫不相干的武大。可以比较一下,当西门庆在偷情被撞见的瞬间尚有一丝恐惧;潘金莲下了毒手,狠是狠,但武大死的一瞬间,潘金莲也怕了——手脚软了——那应该是对死亡和未知世界的极大的恐惧和不安,这也许算是她的道德底线;然而王婆,在武大死后,三下五除二过来收拾尸体——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极其简单,极其冷静,一字一句中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残酷。或许在王婆心里,是没有任何畏惧的,道德、邪恶、死亡甚至地狱、天神等等一切的一切,在她来说都不重要,她仿佛不属于这个有情的人间,而是来自地狱的夜叉。
对于王婆的毒杀计划,词话本有一首评论的诗,云情雨意两绸缪,恋色迷花不肯休。毕竟世间有此事,武大身躯丧粉头,但在绣像本里这后两句被修改为:毕竟人生如泡影,何须死下杀人谋。绣像本的改写者或许是说,钱也罢,恋色迷花也罢,无非是财和色的欲罢了,正如第一回楔子引用《金刚经》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所说的,即便潘金莲有着强烈的痛苦和摆脱婚姻的渴望,即便西门庆有着强烈的色欲支配,即便王婆有着强烈的财欲支配,但人生其实很短暂,生命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又何必用下这样的毒计犯下这样的罪孽呢?
欲望,是任何生物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是难以摆脱的东西。《金瓶梅》从潘金莲勾引武松开始,直到吴月娘梦见云理守结束,就是一团团欲望在痛苦的挣扎,以致有学者干脆说《金瓶梅》是一部讲人生欲望的书。然则,《三国演义》里他们争的是什么呢,权力的欲望不是最大的欲望吗?《红楼梦》里,青春期的小孩子们你的心我的心又何尝不是欲望呢?
叔本华悲观地说,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便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得不到满足,就像贾瑞那样,为了凤姐,在风月宝鉴里沉迷至死;得到满足,就感觉无聊,不断地追求新的欲望,就像风月场中的西门庆,就像腾空的热气球,终究在最后的一瞬间,爆炸得灰飞烟灭。
嗜欲深者天机浅,不是不能自知,而是陷入欲望的迷障中无法自拔。有没有摆脱痛苦与无聊的第三条路呢?当欲望犹如洪水泛滥,只能像大禹治水一般堵不如疏,欲望是无法最终满足的,只有从宗教的意义上消解欲望,本来无一物,也就不会有尘埃了。如果欲望就是占有,这种消解就是不占有,《浮士德》以天下大爱为欲望的终点,就是个人对世界的不占有,是一种侠的精神。《红楼梦》里贾宝玉对所有女性报以纯洁的欣赏,他的淡如水的深情是对情感的不占有,是一种博爱的精神。也许只有这样,才是控制欲望的最好的形式。只有认识了欲望,理解的人性,才能对人生和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成为欲望的主人。在这个层面上,我想单独的道德说教也许远不如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更有意义。
回到《金瓶梅》,关于欲望的话题,作者(或者绣像本的改写者)解决了吗?没有,也解决不了,但是他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纯粹的充满了欲望的世界,就像你我生活的世界一样,他借助佛经,希望通过梦幻泡影,给所有沉湎在欲望世界的人们一个简单的安慰和提醒,也算是一种智慧的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