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抗金的民族英雄,为何水浒传偏要把他写成陷害忠良的小人?

评论字数 2133阅读模式

中国的演义小说,大都以历史为蓝本,在历史的大框架内纵情虚构,小说人物与历史原型基本吻合。

但《水浒传》中的王禀,却是个较为罕见的例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他明明是正史中活生生的抗金英雄,古典名著《水浒传》却硬生生地把他写成了心胸狭隘、陷害忠良的反派小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英雄与小人,这两张截然不同的脸孔,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历史与小说那不可名状的滑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一、水浒中的小人王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王禀,何许人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也许你从未注意到《水浒传》中“王禀”的存在,但这位朝廷大员,却实实在在地坑了活阎罗阮小七一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王禀直到水浒原著第117回临近大结局时才姗姗出场。当时,宋江兵围乌龙岭,枢密使童贯前来犒军,“童枢密转差大将王禀,分赍赏赐,投昱岭关卢先锋军前去了”。这便是王禀在水浒中第一次登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随后,大将王禀大显神通。宋江与童贯两面夹攻乌龙岭,“宋军中大将王禀,便和南兵指挥景德厮杀”。这景德并非等闲之辈,曾与梁山赛仁贵郭盛打成平手,这多多少少让读者替王禀捏了一把汗。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禀与景德“两个斗了十合之上,王禀将景德斩于马下”。两军对阵,杀敌斩将,足见王禀的武艺超群、身手不凡。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王禀就与阮小七结下了梁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在水浒原著第119回中,宋江攻下方腊老巢帮源洞,极具表演欲望的阮小七,便穿着方腊的龙袍,与众人嬉闹。王禀见了,骂道:“你这厮莫非要学方腊,做这等样子!”阮小七反唇相讥,两人发生激烈口角,甚至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0233.html

回京之后论功行赏,“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但王禀怀恨在心,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阮小七“曾穿着方腊的赭黄袍、龙衣玉带,虽是一时戏耍,终久怀心不良”。王禀的举动直接导致了阮小七最终罢官,贬为庶民。

《水浒传》中的王禀,不仅是封建王朝的忠实拥趸,更是一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官场小人。那么,正史中的王禀,是这样的反面人物吗?他到底有没有参加过剿灭方腊的战斗呢?

二、正史中的王禀与王氏家族

王禀,字正臣,出身于开封汴梁的一个行伍世家。

北宋年间的开封王家,虽然比不上种家、折家的将星璀璨,但也是德高望重的江门之家。王禀的祖父王珪、父亲王光祖都是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曾在北方力抗契丹、保家卫国,《宋史》对王珪、王光祖均单独列传,且评价较高。王禀的兄弟王襄,也是行伍出身。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王禀从小也立志从军。

王禀曾任婺州观察使、统制等职,成就未能达到父亲、祖父的高度,因而《宋史》中他并没有传记。他的事迹散见于旁人传记之中。其中,《宋史·童贯传》就曾明确记载,王禀参与过镇压方腊歧义的战斗。

据《宋史·童贯传》记载,宣和二年十月,方腊起兵,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宋徽宗派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出兵镇压。王禀率部在湖州击败方腊部将方七佛,随后苦战攻下杭州,方腊义军被迫转移。

宣和三年二月,童贯、谭稹手下“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朝廷大军发起总攻,方腊起义宣告失败。方腊及妻邵氏、子方毫、丞相方肥等五十多名骨干成员被生擒于石洞之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禀在剿灭方腊起义、维护封建统治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宋军对抗义军的一把尖刀。而《水浒传》正是借鉴了这段历史,将王禀生动地写进了小说之中。

除了平定方腊,王禀人生中最出彩之处就是坚守太原、抗击金兵。

三、坚守太原的抗金英雄王禀

王禀抗金的英雄事迹,主要见于《宋史·钦宗本纪》。

王禀平定方腊后,随童贯驻防太原。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侵,完颜宗翰率兵直逼太原。童贯见势不妙,溜回东京,只留下河东宣抚使兼太原知府张孝纯、兵马副总管王禀率两万余人守城。王禀发动城中百姓坚守太原,完颜宗翰久攻不下,只好“于城外筑城居之,分兵防守,使内外不通”。在金兵的封锁之下,太原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成为一座绝对意义上的孤城。

王禀在太原城中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他与儿子王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率军民先后击退了金兵九次大规模进攻,就连金兵营中都盛传王禀之名。

到靖康元年九月,王禀坚守太原已长达“二百六十日,城中军民饿死十八九”。人困马乏、弹尽粮绝的太原城,最终被金兵攻破。全城军民均死战不降,王禀战斗到最后一刻,大义凛然,“负原庙太宗御容赴汾水而死”,其子王荀亦战死。

王禀背负宋太宗画像从容就义,成为太原城最后一道英雄悲歌。

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念其忠义,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谥忠壮;追封其子王荀为右武大夫、恩州刺史;孙王沆袭爵位。

四、为何王禀的历史形象与小说形象大相径庭?

中国是一个相当注重历史的国度。在中国的演义小说中,也基本保持尊重历史的态度,但如王禀这般历史形象与小说形象大相径庭的情况,并不多见。小编认为,之所以造成王禀形象不统一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受到童贯的牵连。在北宋正史中,王禀多以童贯部将的身份出现,由于童贯众所周知的历史地位,所以王禀也自然而然成为童贯的帮凶,小说家必须予以丑化。第二,宋史无传的影响。《宋史》没有给王禀单独立传,导致其声名、事迹鲜为人知,水浒作者有可能错误地认为他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可以大胆虚构。第三,小说创作的需要。水浒中,王禀作为朝廷大将,代表的是朝廷奸邪的利益,水浒作者将王禀的陷害忠良与梁山集团忠义报国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强烈的心理冲击。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