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字头上一把刀。这是对“忍”的最直观、最真实的写照。自古以来,忍不仅是一门学问技能,更是个人修养的直接体现。
在水浒中,梁山上大多是脾气火爆、性格冲动的鲁莽之辈。忍是梁山上的稀罕物。若要问谁最能忍,恐怕想烂脑袋都不一定有答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其实,水浒作者在全书开篇就写出了最佳答案。这个人曾被鲁智深羞辱三次,却百忍成精,依然和这个和尚称兄道弟、共事多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这个特别能忍的人就是打虎将李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一、搅黄生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鲁达鲁智深第一次见李忠,似乎就有一种天生的敌意。这也许是尚未落发的提辖对群众一贯高高在上的官僚派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在水浒原著第3回中,鲁达相邀喝酒,李忠只说稍等片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言语,鲁达却道:“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鲁达还把围观的人一推一交,都赶跑了。李忠一天的生意,就这样被鲁达搅黄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到嘴的鸭子飞了,李忠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只得陪笑道:“好急性的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你看,面对鲁达粗暴、羞辱的行为,底层的李忠不仅不能表现出丝毫愤怒,相反还要昧着良心“陪笑”,谁叫鲁达是个芝麻大的提辖官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二、借钱风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为援助金翠莲父女,大大咧咧的鲁达向史进、李忠借钱。但此时的李忠却有自己的顾虑。第一,和鲁达、金翠莲都是萍水相逢,,并无交情、交集;第二,刚才还被鲁达搅了场子,今天还没开张;第三,这笔钱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但李忠还是拿出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二两银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1594.html
然而,最具羞辱性质的一幕发生了。鲁达不仅说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还毫无顾忌地把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士可杀不可辱。如果换成李逵、武松,早就和鲁达兵戎相见了。就算是个普通人,面对这般无礼羞辱,恐怕也是按捺不住,多半会拂袖而去。
然而,李忠却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在如此无趣的、尴尬的情况下,“三人再吃了两角酒”,这才散席。可见,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多年的李忠,早就习惯了这种场面,肚子远比面子更重要。
三、卷银而走
实话实说,鲁智深在桃花山的表现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水浒原著第5回中,在桃花山上,怎么送银子那是李忠的事儿,鲁智深却趁李忠不备,“拿了桌上金银酒器,都踏匾了”,卷银而走。
身为一名强盗,李忠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也着了鲁智深的道儿,这无异于奇耻大辱。
然而,面对鲁智深的第三次羞辱,李忠再次选择忍气吞声。也许,“不如罢手,后来倒好相见”这句话,与其说是卑微贱民的长远目光和重重顾虑,倒不如说是底层群众的辛酸自嘲和无奈心声。
面对鲁智深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为何打虎将李忠始终能够微笑应对?李忠的修养、素质并没有达到荣辱不惊的高度,但至少他的表现反映出了社会最低阶层的一种处世哲学。
李忠身份卑微,靠卖艺行走江湖,不知遇见过多少白眼、嘲讽。江湖底层人士的生存辛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也许,鲁智深的这点羞辱,于李忠的过往相比,只是微不足道、不足挂齿。
同时,这也反映出李忠具有丰富的江湖经验。行走江湖,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少堵墙。能够结交到天神一般的鲁智深,对李忠而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纵然有所屈辱,却又何妨?
事实上,李忠的忍耐在日后也显得格外有价值。在江湖的血雨腥风中,正是因为鲁智深的出手相助,李忠才最终躲过了呼延灼的大举进攻。这也让李忠先前的忍耐看上去不再那么屈辱。
中国古人历来讲究忍,卧薪尝胆,小不忍则乱大谋,无一不是忍耐智慧的体现。李忠虽没有这样的气量和胸襟,但残酷的生活现状更容易让小人物学会忍耐的生存法则。
而这,正是一个梁山配角的聪明之处,也是他们的可悲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