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多中国人来讲,阅读《三国演义》这一类讲史的小说,就等于在接受成人礼,接受一种成年的教育,从这里头去认识人、人际关系、社会、政治等今天很多人对人生的态度,特别是谈论政治的方式,也还受到这类小说的影响
复旦大学教授戴燕把《〈志〉讲义》写成了书书的内容脱胎于戴燕为复旦大一新生开的一门《三国志》通识课每期都有不同的大约一百名学生选修此课戴燕为自己设定的最低目标是不要讲得学生都跑光了她希望自己能够逃离开权谋、打仗、君臣父子、恩义情仇,讲出一个不一样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传统历史叙事中一带而过的人物,往往会成为戴燕专门的一讲曹操的夫人卞氏就是一例卞氏本是倡女(歌舞艺人),却可以在董卓威逼利诱的危难之时,拦住曹操要四散的部下,在儿子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也并没有喜形于色,忘乎所以曹操称赞她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曹操杀死杨修后,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了一封,讲不得不的理由夫唱妇随,卞氏给杨彪的夫人写了一封,动之以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华佗也是一例戴燕分析了他的医案,发现这位神医的治愈率其实只有百分之五十,时期人们对于生命、疾病和医术,有比今天更达观的态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时间的线索在《〈志〉讲义》中极为灵活;史料之外,理解力和想象力常起到勾连的作用写魏明帝一章,戴燕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魏明帝时代是曹魏的鼎盛时期,什么都好,蜀、吴简直都不在话下可是这个黄金年代很快就过去了魏明帝的爷爷曹操活了66岁,他爸爸曹丕活了40岁,他才活了36岁,他的儿子生下来就夭折这个人的内心应该是什么样的?他死以后,司马氏的力量越来越大文学上面,阮籍、嵇康特别是阮籍那种隐晦的诗风也取代了建安时代明朗的风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带着这些问题,戴燕把魏明帝曹叡的材料和他母亲甄氏的材料、何晏赞美魏明帝的《景福宫赋》对读,试图分析曹叡的心理创伤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志〉讲义》里似乎没有作者的态度,但写谁不写谁,怎样写,已是剪裁曹操和诸葛亮跟惯常印象就不大一样诸葛亮,有担当也有局限,并不一味是千古完人曹操有权谋一面,同时也是心胸开阔的文艺青年,虽在军旅,手不释卷,与文人写诗唱和,开创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的建安一派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三国志》水平究竟高不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南方周末书的前言部分交代了陈寿的历史观他认为汉魏晋之际的更替是天经地纬,理有大归,这跟过去汉贼不两立的讲法很不一样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戴燕对陈寿写魏蜀吴的方法,差不多从东晋以来就有讨论,也有不少批评当我们回到历史中,会发现陈寿需要处理的问题其实很棘手,不是那么简单的黑白分明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我在书中引用了小林春树的说法他是以《汉书》和《三国志》做比较,认为为了维护汉代的正统性,班固的办法,是拼命强调汉是一个永不衰落的神圣王朝,可是陈寿已经见过汉代的衰落,他知道魏也好、蜀吴也好,必定是与汉一样,有兴就有衰,不可能不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陈寿是在西晋写《三国志》的,那时距离蜀亡国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魏、吴也亡了,西晋一统天下作为一个晋人,他可以认为晋的历史从司马懿就开始了,如果这样算,魏就比蜀亡国亡的还要早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来看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57.html
以前人认为在前四史里,《三国志》不算水平高的但是,南朝宋时的裴松之选它来做注,却说它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评价并不低当时还有名士说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也把它看成史书的典范我自己读《三国志》,常常想到陈寿面临的困难是司马迁、班固都不曾遇到的
南方周末从讲义看,魏国占了很大篇幅,对曹氏父子的评价也比对另两个国家的主事者高很多你应该是认同陈寿的历史观的?
戴燕因为我讲的是《三国志》,只能老老实实按照陈寿写的内容讲《魏书》的篇幅本来就比《蜀书》《吴书》多很多,《魏书》还有《方技传》《东夷传》,涉及的面也比较广,我选它就多一点
在日本,几乎无人不知邪马台
南方周末关于《东夷传》和《倭人传》的一讲很有意思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对《三国志》很感兴趣是因为《三国志》里有《倭人传》吗?
戴燕当然,《倭人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关日本的文献日本人对自己的历史记录要到八九世纪才有,所以在日本,研究《倭人传》的学者好多并不是研究中国史的,而是研究日本史的《倭人传》的内容在日本的普及程度也很高,他们不一定知道《三国志》这本书,可是几乎无人不知邪马台、卑弥呼女王,我还看到过一种卑弥呼牌的鞋子《三国演义》传到日本以后,对一般日本人的吸引力更强,好多游戏就是他们开发的吧有一位研究中国史很有名的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十几年前有一次我跟他聊天,他就的历史是那么精彩,在日本从来没有过那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南方周末《三国志》认为高句丽人性凶急习战斗,顽强不屈,屡战屡败,而倭人很恭顺对高句丽的判断,今天还适用;对日本,似乎是根本的误读
戴燕当时,高句丽和魏、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有复杂的历史渊源,不像日本,在一个比较远的海岛,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来往不便,相互之间的认识也不深从陈寿的记载看,高句丽人当时住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山深谷,爱干净,擅长歌舞,可是急脾气,很强悍,与汉魏政府打交道颇有自尊心,不光不肯屈服,还时不时主动出击所以王莽就气得喊他们下句丽,到了魏的中后期,也是跟他们打了好几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