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西游记》的熟悉旋律响起,无数观众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唐僧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取经的画面。而在这一行人中,沙和尚总是默默地挑着那副沉甸甸的担子,忠诚地跟随在师傅身后。那么,这副担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
在原著《西游记》中,其实并没有详细描述沙和尚的担子里具体装了哪些物品。但通过对小说的仔细分析和对剧情的理解,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一些可能的内容:日常生活用品、钱粮、衣物、钵盂、经书及通关文牒等一些物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1、钱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取经路上经常需要过河、住宿等,碰不到施善之人也是要花钱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第十五回写道:“三藏教行者解开包袱,取出大唐的几文钱钞,送与老渔。”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第五十六回写道:“ 三藏教:解开包,取几文钱,快去那里讨两个膏药与他两个贴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2、剃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西游一共历经十四年,猪八戒和孙悟空作为动物,可能不需要剃发剃毛,但唐僧和沙僧,是需要修修头的,唐僧还需剃剃胡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另外,第二十二回:三藏道:“既如此”,叫:“悟空,取戒刀来,与他落了发。”大圣依言,即将戒刀与他剃了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3、经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从离开唐太宗之时,唐僧就在行李中带着经书,毕竟“西天漫漫路,学习不能忘,唐僧一有时间就会看经书学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71308.html
第三十六回尾和三十七回开始这样描述三藏道:
“也罢,徒弟们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这卷经来念一念。”行者道:“师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时的经文,那本不熟?”三藏道:”我自出长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时的经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闲,等我温习温习。”。
4、衣物
装的是唐僧的衣物,最厉害的一件衣服是唐僧的锦襕袈裟。这件袈裟是菩萨送给唐僧的物品,这件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
唐僧西天取经自然是要把此等重要的宝物随身装入行囊的。这也就引起了观音院的老主持和黑风怪的觊觎,甚至于一度脱手。也恰是经历此劫之后,唐僧对这件袈裟的保护更加严格,从不轻易示人。
5、通关文牒
师徒四人路过这么多国家,护照还是需要的,我们可以知道唐僧师徒经过了九个国家和三个地方。通关文牒是唐太宗所赐之物,就相当于唐僧的通行护照一般。
最开始的时候上面只有唐玄奘一人的姓名,至于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人的姓名还是在西凉女国女王的提议下,由女王亲自书写添加上去的。通关文牒,自然是每到一个国家或者地方都要加盖君主的公章的,这也是唐僧对唐太宗、如来佛祖的一个交代。
6、紫金钵盂
紫金钵盂是唐太宗送别唐僧西去之时的物品,是紫金所铸,非常贵重。紫金钵盂虽然也算贵重之物,但是毕竟是要用来化斋吃饭的工具,或用来盛米饭,或用来取水,紫金钵盂发挥出了它应有的功能。
抵达西天之后,二尊者问唐僧索要人事没有结果,被传了无字经书。等到面见如来之后,开始传真经的时候,“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至此紫金钵盂彻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被二尊者“勒索”去了。
6、笔墨纸张
第二十七回写道:唐僧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
除了这些实际的物品,沙和尚的担子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了一种责任和担当。他挑起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重量,更是对师傅和取经任务的忠诚与承诺。沙和尚虽然话不多,但他的行动却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这种精神。
我们可以看出,沙和尚的担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物品,更装载了师徒四人的信念与决心,这副担子见证了他们的艰辛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