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王庙拍摄十来天,工作是紧张的。早的时候,清晨6时就赶到现场;晚的时候,夜间十来点钟还在现场。早晨游人未到,晚间游客已散,玉垒山下的二王庙静揽到极点。走出庙门,都江边日间熙熙攘攘的小摊贩──卖凉粉的、卖抄手的、卖弥猴桃的、卖小玩艺的…… 都已带着一天辛苦所获收拾摊子回家休息去了;停车场上大客车、豪华旅游车、雪亮的小轿车一辆也没有了;那些南来北往的中外旅游者都不知那里去了。
然而,对我来说,这却是最值得珍惜的时刻。漫步走上铁索桥,走到两节铁索桥面间的桥墩上仁立,望着远方的峨山那黑黝黝的朦胧影子,望着一川望不到头、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我突发联想:同样也是恒河沙数啊!低下头来,凝视江面,只见带着峨山太古积雪寒意的都江激浪,在桥下奔腾而过,哗哗作响。’在四周的宁静中,江涛声愈发大起来。此时此刻,被这样一种气氛包裹起来,不能不使人感到岁民匆匆,历史无穷,太古渺茫,人生短促。
白天的铁索桥上,十分热闹。走上去,晃晃悠悠的。第一次走这桥,真令人有些恐惧感呢。有儿个小演员胆子小,看了害怕,拉都拉不上去。这铁索桥,最早是用竹索修建的,所以叫“索桥”,又名“绳桥”。《吴船录》记“绳桥”云:
既谒谢子庙,倘佯三楼而返。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港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共和。
现在过桥,其感觉仍如范成大所描绘的情况。不过这桥几经兴废,早已非宋代旧物。它最早名“珠浦桥”,宋代改为“评事桥”。明末被毁,改用渡船。妇都江堰浪剧,渡船十分危险。清代嘉庆时,有塾师何先德夫妇,募集资金,重建索桥,以利行人安渡狂澜,因名“安澜桥”。俗名则叫“夫妻桥”,以纪念塾师夫妻。
今天的桥是近年重修的。改木桩架为水泥桩架,改竹索为钢丝绳,自然更加坚固了。所幸修建者头脑清楚,让重修的铁索桥仍保持了原来的风格。
站在索桥上,西望峨山,天晴时可见皑皑积雪。近处则是“都江堰鱼嘴”,是主要的“分洪坝”,远看象一条大鱼,伏在江中,“鱼头”正对着奔腾而来的怒涛……
一天,和演惜春的胡泽红同志在江边铁索桥奖观赏。她拿着照相机,又想上桥拍张照,又不敢上去,还是被我拉了上去,请人用她的像机,代拍了一张合影。承她想的周全。记着送了我一张,现在还珍藏在我的像册中。有时翻开看看,仿佛还听到雪浪的涛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