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计源于长期缜密的统筹计划

 

  孔明是一位处事精细、虑事长远的领导人,由于他对许多问题考虑深远,准备较早,所以临事不慌,应付自如。彝陵战役后。吴国大将陆逊欲乘胜进攻蜀国,却在夔关不远处误入石头阵,石头阵是孔明入川时所布,他自己说可顶十万兵,陆逊陷入阵中后被其迷惑,几乎走不出去。我们无法知道这一事实的真相,若真有其事,那可以说孔明对防止吴兵入川的准备工作做得很早了。孔明南征,在对付木鹿大王的虎豹时,从随军柜车中搬出了喷火假兽,对众人说: “吾未出茅庐之时,先知南蛮有驱虎豹之法,吾在蜀中已办下破此阵之物也。”(第九十回)
  而火烧藤甲兵的“火炮”、“地雷”,也是在蜀中早先准备的。孔明在一出祁山,招降了姜维后,即拉着姜维的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第九十三回)他临终时,又单独对姜维叮咛了许多事情,可见,他对自己的事业继承人的问题考虑较早,这使他有机会能在长期的征战中考察选拔,并加以培养。在孔明临终前,后主派尚书李福急往军营看望,征询他对身后相位继承人的考虑意见,他提出了蒋琬,又提出了蒋琬之后费祎可以继承。我们不认为在人事问题上这样细致而长远的安排十分恰当,但孔明作出这样的提议,说明他对这一问题早有久远的考虑,作为一位实际主持全盘工作的领导人,这样的深谋远虑却是必需的。
  孔明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事先准备了三条锦囊妙计,这些计策均显示了孔明对各种事情细致而长远的考虑。孙权、周瑜让刘备来招亲,本不是实心,是想以此诱骗刘备至东吴,加以扣留,孔明交给随刘备前去的赵云三个锦囊,让他一到南徐,打开第一个;年终打开第二个;临到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
  刘备到了南徐,赵云依第一计而行,让刘备去牵羊担酒,前去拜见极有声望的国戚乔国老,说知此事,又让随行五百兵士披红挂彩,到处买办物品,宣传此事,在城中大造舆论。孙权之母吴国太从乔国老那里闻知此事,急招孙权相问,当知道这是孙权拘囚刘备的计策时,她担心女儿的名声,坚持不答应,大骂孙权与周瑜。但因此事也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已经欲止不能,因而在吴国太见面看中了刘备后,就一口答应了亲事,弄假成真。孔明这一计策是利用了舆论的压力,它得以成功的条件,一是吴国太爱护珍惜女儿的名声;二是孙权对母亲孝敬,不违拗母亲;三是刘备仪表非凡,能被吴国太看中。刘备结亲后,孙权为刘备安排声色玩好,欲丧其心志,将其软困于吴。
  一晃到了年终,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对刘备报称荆州战事危急,刘备私下与夫人商量后,于正月元旦借口走脱。孔明的第二个计策是用了刘备的功名心理,它得以成功的条件,一是刘备有以柔克刚、在感情上把握夫人、引其出走的独特才能;二是利用了正月元旦这一有利的节日条件;三是赵云办事精细。刘备与夫人离去已远,孙权酒醒过来,当得知此事后,急派人去追赶捉拿,而周瑜也派人在前面拦截。
  赵云在危急无路时打开了第三个锦囊,看后交给了刘备,于是刘备向夫人诉说了招亲一事的真实原委及眼前处境的危难,请夫人出面解救,并表示: “如夫人不允,备请死于车前,以报夫人之德。”(第五十五回)夫人听说后,命人推车直出,卷起车帘,骂退了领兵之将又骂派兵的周瑜,使刘备走脱。二次追兵来后,夫人让刘备先走,自己与赵云在后,追兵受到喝骂,又见赵云怒目相待,准备厮杀,而军中又不见刘备,因此退兵,结果使刘备远走,被孔明接应而回。孔明的第三个计策是利用了当时家族统治的领导体制,它得以成功的因素,一是孙夫人严毅刚正,诸将畏惧,二是赵云武艺高强,追军不敢放肆。
  综观孔明的招亲三计,其对事件的预料和对问题的处理是非常周密细致的,三条计策依次而行,是因为三个问题的出现有前有后,前后相接。入吴后首先要成亲,这是实现联吴战略方针的手段,是刘备此去的目的,也是后面一切问题的解决前提,但孙权并非真心招亲,于是有第一个计策对付;招亲目的达到后不能久住于东吴,刘备要回荆州主持军事,要待机入川,实现鼎立之势,但料到孙权不会轻易放走刘备,刘备对安逸生活也难免会有留恋之心,于是有第二个计策解决;刘备偕夫人出走会在路上遇到难以预料的拦截,但困难毕竟发生于孙夫人家族的辖地,于是有第三个计策应付。三条计策互相衔接,排列有序,对预料之中的事与预料之外的事全能解决,保证计划万无一失。
  那么,由谁来执行这些计策呢?孔明在刘备临行时对他说: “吾已定下三条计策。非子龙不可行也。”赵云在诸将中的优势在于勇猛与精细集于一身。完成这些计策,单精细不行,单勇猛亦不行,惟有精细兼勇猛的赵云才行。还有,三条计策之后事情如何呢?进了荆州地盘,出了孙氏家族的辖地,再有追兵相至,刘备奈何?对这最后的一环,孔明没有疏忽,他亲自去水路接应,陆上追兵有关羽伏兵以待。这样精细的头脑,这样周密的考虑,这样细致的安排,还有什么诈计不能对付!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完成!难怪孔明在接刘备回荆州的路上,让兵士对率追兵败退而回的周瑜高喊: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