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博望坡与火烧新野
刘备投奔了荆州刘表,被安排屯军于新野。其时刘备请得诸葛亮为军师,训练调度军马,曹操闻讯,派夏侯惇为大将,引兵十万,杀奔而来。刘备将剑印交付诸葛亮,授予全盘指挥权,诸葛亮对新野数千人马的应战作了如下策划: 第一,令关羽领兵一千伏于博望之左的豫山,放过曹军,但见前军火起,则纵兵焚其后军粮草。第二,张飞领一千军伏于山林后的山谷中,但见南面火起,则出谷杀向博望城,烧其粮草。第三,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伏于博望坡两边树木丛杂中,等曹军一到,便引火烧之。第四,令赵云为前部迎敌,只要输,不要赢。刘备领一千人马为后援,敌军黄昏时杀到,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回军掩杀。第五,诸葛亮自己与糜竺引五百人守新野,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次日,夏侯惇、于禁领兵至博望,分一半精兵为前队,其余护粮在后。前军与赵云相遇,交锋不久,赵云败走,夏侯惇纵马追赶,并告诉劝谏的副将说: “敌军如此,虽十面埋伏,吾何惧哉!”(第三十九回)直赶至博望坡,炮响处刘备领军迎来,曹军将其杀败,直扑新野。黄昏后曹军行至博望坡,路边芦苇丛木被关平、刘封烧着,风大火猛,曹军大乱。赵云回军杀来,关羽纵兵烧了曹军粮食辎重,张飞杀退救粮之兵,曹军尸横遍野。天明后夏侯惇收拾残军,自回许昌。
诸葛亮以数千兵力粉碎了曹军十万人的进攻,这主要在于军事谋略的胜利。兵法云: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本书所引兵法理论均出自《孙子兵法》,为行文方便,只注篇名)赵云和夏侯惇交战时,诸葛亮已安排和创造好了一切胜利条件,他是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甚至已安排好庆贺筵席,而夏侯惇在战场上见到一战即退的赵云部队和刘备兵弱不整的接应部队,不知道敌方“半进半退者,诱也”(《行军篇》)和“卑而骄之”(《计篇》)的诡诈意图,竟夸口说: “吾今晚不到新野,誓不罢兵!”终于钻进了诸葛亮事先准备好的圈套。
诸葛亮这次根据兵法上“以火佐攻者明”(指效果明显)(《火攻篇》)的原则。决定利用战场的地形和特征,火烧博望坡。他将敌军诱至博望,放火烧之,既是杀伤敌军的手段,也是一种全面进攻的信号,关羽、张飞遥见火光,知前军得手,遂引伏兵两路杀出,各自完成烧粮和截击的任务。曹军军马虽多,但措不及防,兵败如山倒。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计篇》)诸葛亮是一位擅长于“庙堂”策划的高手,他初次用兵,即出手不凡,显示了极大的军事策划潜能,弥补了刘备军队中军事指挥水平的不足。诸葛亮用兵前安排“功劳簿”伺候,表明他要把军队纳入论功行赏、以法整治的轨道,对刘备这一以义气相聚的军事集团来讲,无疑是显示了一种新的治军手段。
兵法的“制胜之道”中提出: “将能而君不御(指牵制)者胜。”(《谋攻篇》)刘备深知诸葛亮是一位用兵能手,遂交给他全盘指挥权,虽然对这次初战的安排也曾心有疑虑,但并不妄加干预,这也是博望坡取胜的重要原因。
博望兵败后,曹操起兵五十万,分兵五队,选定吉日出师,欲荡平江南。时荆州刘表已死,儿子刘琮在外戚集团的主持下秘密降曹,曹军无所顾忌,直趋新野,曹仁所领前队十万人马已至博望。紧急情况下,诸葛亮策划了火烧新野的方案: 第一,张榜晓谕居民,愿跟随者退往樊城暂避,安排孙乾等人接应和救济。第二,令关羽领一千人去白河上游埋伏,各带布袋,装满沙土,遏住河水,来日三更听见下游人喊马嘶,曹军渡河,则急取布袋,放水淹之,领兵顺水杀下。第三,让张飞领一千军马埋伏于博陵渡口水势慢处,曹军被淹后从此逃难,可乘势杀来接应。第四,让赵云引军三千,分四队: 三队在城之西、南、北三门民房中藏上硫磺焰硝等引火之物,待曹军黄昏后入城时,乘风势将火箭射入城中,在外呐喊助威,放曹军自东门出走。赵云自引一队精兵埋伏于东门之外,待敌军受火出逃时击之。第五,刘封、糜芳二人领两千军在新野城外三十里鹊尾坡前屯驻,一见曹军,打旗分军而行,以为疑兵,待敌军过后分头埋伏,见城中火起即可追杀败兵。
许褚领三千先锋兵到鹊尾坡时,见有打旗行进之兵,心中大疑,飞报后军曹仁,曹仁到时,坡上却不见一人,二人知是疑兵,商定晚前夺下新野歇马。只见新野城空无一人,知百姓已走,即寻房做饭。忽然火 烧 新 野
,西、南、北三门火起,风助火威,满城通红,曹仁领众将自东门冒烟而出,军士自相践踏,死伤极多。出东门不远,遭到赵云部队的伏击,军士焦头烂额,逃至白河边,喜得水势不深,争相渡河。关羽在上游听得嘶喊,令军士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滚滚而下,曹军溺死者极多。逃生者行至博陵渡口,却被张飞截住掩杀。刘备数路军马会合追袭,曹仁、许褚落荒而逃。
面对曹操五十万大军的进攻,诸葛亮采取“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的策略,欲撤至樊城。在撤退前,他决定对曹仁的十万先行部队予以重创,挫敌锋芒,于是策划布置了火烧新野之战。“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军争篇》)他让刘封等竖旗于鹊尾坡,是白昼间的疑兵措施,意在迟滞曹军行进,保证曹仁大军进新野的时间拖至黄昏之后。因为“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火攻篇》),诸葛亮严格地把握着战斗的进程。
火烧新野时,诸葛亮借用“围师必阙”(《军争篇》)的原则,三门引火,独缺东门,放其逃生。但“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攻篇》),逃出城的曹兵又遭到赵云一支伏兵的截击。在白河之上和博陵渡口,诸葛亮采取“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的方针,活用“半济而击之”(《行军篇》)的思想,以伏兵和河水为双重手段两次痛击敌军,曹仁十万大军丧失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