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戏曲及演义小说总是随便地随心所欲地摆布历史人物,在他们眼里,好就一切都好坏就头顶长疮脚下流脓坏透膛了。他们往往曲解历史人物,把他们的希望和痛恨都加在古人身上。他们痛恨的,哪怕是政治家处理问题的一般性的方法手段都说成是阴险丑恶的,而他们希望的,哪怕是一般的小恩小惠却往往夸成了仁慈君主的慈善,也许他们就是那么想的,小市民想当然的标准就算是衡量各色人等的尺子,毕竟动笔的仅仅是个文人而不是历史家。历史所载基本上是政治问题,而看政治问题与看市俗生活,从政治家历史学家看一个人与普通百姓看一个人,会有很大的不同,其不同并非人的素质有高下纯杂之分,而实在是他们所居的位置不同,比如一个人权变灵活,在市俗生活中可能是严重的缺陷,是与狡猾,奸诈,无赖等相联系的,而在政治社会里处理复杂问题这又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看问题的境界自然就有霄壤悬隔。要知道一些政界高官就是从百姓里出来的,刘邦的宰相将军大部分是贩夫屠户吹鼓手,地位变化前后他们的思维方式肯定会有不同,除了其他因素(经验,既得利益)他们所站的位置是决定因素,登高而招声非加疾也而见者远,势使之然。
吕布就是一个被误解了的历史人物,戏曲小说里他给人们的印象不过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武艺高强堪称三国第一条好汉,所以小说家凭空编写了一出刘关张三人大战吕布的故事,以关羽张飞万人敌的武艺俩人才刚刚敌住吕布一人,除此之外吕布就没什么可夸耀的了。
吕布是并州五原郡九原人,这地方在今天内蒙古包头市西边,乌梁素海的东边,因为与匈奴人杂居,这地方人人勇武骠悍吕布也不能例外,与凉州,丹阳,冀州,幽州等同为盛产能战的精兵之地,当时被称为“并凉劲兵”。《三国志》里记吕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或许他还有混血的可能,看看汉羌混血的马超那么善战,吕布的弓马骁武又居住在汉匈混居的北部边陲应该有点儿来历。早年吕布是个类似抢劫的亡命之徒,不为人所耻。《三国志》说:“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汉书》说王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厚接纳之,是为了共同刺杀董卓的需要,以剑客遇之,是从心里对吕布的出身看不起,壮健是个中性词,跟壮士差不多,而剑客则是东汉末年与士相对的一种人,不是正儿巴经的上等人,轻视法规为了哥们儿义气铤而走险,杀人越货无事生非,也称做剑侠,游侠,气侠。荀悦在《汉纪》里说“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于为盗贼。”这就是为什么也有一些世家豪族子弟加入侠的行列,他们是以此自许为武毅而提高自己在野党人士中的价值的。吕布的这种出身使他有一身好武艺,又团结了一大批并州健儿,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军事团体。他们很重视骑兵战术,骑兵是吕布取胜的法宝,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从侧面证明吕布重视骑兵。袁绍那么强盛的军队却为“黑山贼”伤脑筋,很长时间无法解决张燕和他的部队。吕布投奔袁绍时,率自己的骑兵冲杀张燕的强悍部众,大败这支顽敌。吕布在董卓那边任骑督,而曹操抓住他以后,吕布愿降提出帮曹操打天下的也是骑兵“明公将步,令(吕)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虽然这支队伍有冲击力,然而本性不改,抢劫无赖不受约束蛮横无理使其他军事统帅无法接受他们。
吕布是并州人,第一阶段,他在并州刺史丁原的主薄,丁原决非等闲之辈,在大将军何进召大军以胁迫太后同意杀碍事的宦官集团,丁原是何进所倚重的两支军队之一并州军的军队统帅,进京后任执金吾(卫戍区司令)一职。他所统帅的着名将领除吕布外,还有张辽张杨。丁原任用吕布为主薄,这一职相当于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长,看来吕布并非一勇之夫,还有些文化。吕布如果在这个集团里做下去,可能不会有人批评他,他却听从董卓的挑拨,杀了丁原取而代之,也许董卓以武力威胁,也许还有利诱,可是无论哪一种,作为一个高级官员来说这么做都是道德品质上的严重缺陷。他杀丁原造就了他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骂名,还不象杀董卓那是为国除害,虽说是当过董卓的义子,人们可以视为那是逢场作戏,王允也是董卓重用过的,还让他主持朝廷大事,封为温侯,但人们并不认为王允谋杀董卓是背叛。可吕布杀丁原并没有光明磊落的理由。
吕布不是那种想靠武艺高强忠心事主谋求名利地位的军人,而是企图抓住每个机会的野心家。他杀丁原虽没理由却是为了满足他要求跻身于政界高层的欲望,董卓吞并了并州军马,少了一个敢于挑战的劲敌一跃而无敌于天下,而吕布则成了并州军队的头儿,又封侯升官,带来了无数的好处。但吕布并不是一个做大人物的料,不能把机会牢牢抓住,总是让它溜走,最后走向失败。吕布与董卓的合作关系并没维持多久,原因是不能忍受董卓的暴躁脾气,还有他与董的侍婢私通怕泄露出来遭到责罚,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凉州军队将校不容并州兵甚至处于敌对状态。在董卓派军队镇压孙坚部队时,以胡轸为大都督,吕布只不过是骑督。《英雄记》里透露这么一个信息,胡轸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吕布的官阶是银印青绶,有可能就是要从并州的将校里拉出一个“杀鸡给猴看”,以警告军中不服将令的,为此吕布等并州军队的将校人心惶惶。吕布等人“欲贼败其事,”“(吕)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要本应宿营的军队进军攻城,攻不下,将士人困马乏又饥又渴,“(吕)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吕布就是存心捣乱,让胡轸干不成,目的达到了,董卓军大乱,不战而败,一支队伍的垮台很少是外部打击的结果,更多的是内部矛盾引起磨擦争斗的结局。吕布与凉州军队算是结下了怨恨,难以消除。或许他也看出董的行为并不能真正长久地掌权,倒台是迟早的事。当王允要谋杀董卓请吕布为内应,他没怎么犹疑就答应了。事成之后,王允把吕布升为奋武将军,封温侯,假节,仪比三司,“共秉朝政”,这时候他达到人生的最高峰,如果是一个政治家的话,定当有所作为。吕布有时看问题还比较清楚,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务实的办法,而解决问题驾驭局面的能力太差。杀了董卓,如何处理凉州军队是一个现实问题,吕布劝王允赦免余众,王允太拘泥不灵活,不同意。又劝他“以(董)卓材物班赐公卿、将校”,又不同意。从吕布提的这两项举措看,不失为暂时安定大局的可行办法,可惜,王允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可看做仅仅是一个忠臣,不能掌握局面,“每乏温润之色,仗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王允这样的人不能让他掌权,倒不是品质很坏,相反他持身很严谨,不谋取私利,而是不考虑怎样圆满解决问题,把握灵活性与原则性不够,或者说他就反对灵活性。(引自《后汉书》)遇到这样的问题吕布缺少忍耐,本该想办法加以说服,却消极地对立起来。王允看他不起,他又因杀董卓立了大功自以为了不起,两人谁也不买谁的帐“渐不相平”,他们的合作没有很好的结果。恰恰董卓的凉州军队听了谣言,加之王允又没及时下令大赦,“遂合谋为乱”,凉州军队的战斗力本来就很强大,又为救自己的命,那种暴乱的破坏力量为平常的数倍,吕布及并州兵不能抵抗,于是向东逃散。吕布第一阶段的政治生活就以逃跑的方式结束了,过去他一直从属于别人是个配角,但做为部下他不是一个服从命令听指挥的角色,史书上说他“反复难养”就是指的这一点,杀丁原,刺董卓,弃王允,难于从一而终,在政治上缺少坚定性的品格,这是大忌,做为领袖没有号召力,而做部属谁敢要他。可在这些变化当中他却得到了不少利益,封侯,作将军,带自己的兵,在动乱年代实现野心的资本他都有了,吕布过分的追逐利益太看中利这一点会成为政治近视,仅此一点他就不是君主的材料,也不是名将的材料。他没有很好的总结走过的路,过于乐观地估计自己的个人价值,认为杀董卓为社会锄害他有大功,应该是到哪里哪里都热烈欢迎的人物,而他忘了人们还记得他也忘恩负义地杀了丁原。
第二阶段,吕布开始了作为独立军事力量的统帅要走的道路,他的资本就是那支善战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并州军队,在军阀混战中谁有强大的军队谁就有发言权,谁都想抓住一支军队打天下,这就给吕布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机会,由于他不能正确分析形势,也不能正确估计自己,不能辩别人,他是到处乱撞有奶就是娘,不行就走他娘的,到头来机会全丢掉了。《后汉书》说吕布西出长安,先到了袁术的地盘,“出武关,奔南阳,袁术待之甚厚。(吕)布自恃杀(董)卓,有德袁氏,遂恣兵抄掠。”袁术之待吕布甚厚,是有企图的那就是看中了他的武力,想使他为自己打天下,而吕布则误以为他杀了袁家的仇人,应该得到善待,没想到袁术很财迷,不能给以充足的钱粮供应,吕布及其部下一到南阳就露出本来面目,到处抢劫抄掠,没人能约束得了他们,正因如此,袁术也就不愿供养这样一枝不听招呼的军队,双方想到两差道去了,于是袁术明确表示拒绝吕布在他的地盘上待下去。吕布这才知道杀董卓并不能期待回报,还要靠自己。于是他又去找张杨,他们同是并州军队的,当初丁原进京张杨为先驱,后被委派回并州招兵,丁被害时他正在上党郡,他招了几千人组建了一支军队起兵反董卓,后来就住扎在河内郡。吕布与张杨关系不错,在河内可以暂时栖身。然而张杨的部下却另有想法,当时李傕郭汜正通缉吕布,抓住的有重赏“(张)杨下诸将皆欲图之”(引自《后汉书》)吕布只得另寻出路。《三国志》记述吕布“北诣袁绍,绍与布共击张燕于常山。”吕布想以实际行动来点儿真格的取悦袁绍,他亲自与手下的几员大将带领数十个骑兵冲锋陷阵,他的猛将我们知道的有“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阵”“其将侯成,宋宪,魏续”,高顺“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在数万精兵几千骑兵的张燕大军里每天横冲直撞三四次,每回都有斩获,“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后汉书》)吕布又作了错误的估计,他以为败了袁绍很长时间解决不了的张燕,是帮了大忙应该有点酬劳,“求益兵众”,而他的部下一来有功,二来所向无敌又犯了老毛病“将士抄掠”(《三国志》)袁绍需要的是吕布的勇猛为他卖命的将,而不是讨价还价的帅,合伙人,要求增兵不是为闹独立性打基础吗?也不能谁打胜了一仗就要求扩大势力,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当然不能答应,而不受约束又有战斗力的队伍谁管得了?就是害群之马,袁绍不需要甚至更想消灭之,吕布不知道袁绍决不允许这类人存在不管有多大的功劳,他的大将麴义大破河北劲兵“白马义从”把公孙瓒杀得溃不成军,“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引自《英雄记》)。吕布还想着,杀董卓为袁家报仇做筹码不行,为他们冲锋陷阵立功后再要求什么总可以了吧?还是不行!袁绍都想着手收拾掉他们,“(吕)布觉其意,从绍求去”,虽然袁绍派壮士送吕布,实际是设计圈套想掩杀吕布于途中。《英雄记》介绍了这一过程,吕布“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吕)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吕)布床被,谓为已死。”吕布略施小计,即躲过一劫,看来还不是单纯的一勇武夫,倒像是颇有心计的样子。但吕布缺少战略眼光,仅仅着眼于我给了你帮助,你就要给我好处,而没考虑是否自己打天下开创一个新的朝代,还是辅助他人做一个名垂青史的功臣,也许他自料不是做皇帝的料,给别人当下手又心有不甘,就这样找不着自己的位置定不好自己的位地混混,整个一个混子,看不到出路。从袁绍那里出来还要投张杨的河内那里,正巧,趁曹操出征陶谦的当儿,陈宫说服了张邈,迎吕布叛曹操,这样吕布就毫不费力地做了兖州牧,曹操的根据地只剩下三个城,形势对曹操来说是万分危险,可是曹操使用各种战术配合,又有袁绍的支持(因吕布是从袁绍那里逃走的),虽然吕布先胜了几仗,可最后胜利还是还是曹操的。吕布败于政权建设,缺少行政管理人才,他打下来的一城一地,没人能守住,而曹操只有三座小城却丢不了,那就是曹操的根据地,那就是曹军的信心。吕布与张邈是一种陌生的联合,许多方面配合不协调,而曹操是统一的政治集团,指挥系统有力准确,人才济济各显神通,两相比较,优劣立判。曹操评吕布的军事方略水平很低“(吕)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这番话有片面性,如果只有敌对的双方,当然要据险待敌,以逸待劳,稳操胜卷,然而当时北边袁绍随时可以背后给予突袭,西边还有董卓余党通缉吕布,这些因素不能不加以考虑。虽然败了,可吕布没有留下恶绩,陈宫带着他的队伍跟随着他,张邈也与吕布共进退,应该说这一次他处理各方面关系上,少有失误,或许他接受了前几次人事关系上的教训?吕布带着凉州兵与兖州部队去投奔刘备。
刘备刚得徐州,因丹杨兵不大顺从,吕布的到来正好可以借用和缓与丹杨兵的矛盾,这就是人们奇怪刘备为什么收留吕布的原因。刚见面吕布很敬刘备,可他那言谈话语的着三不着两的口气,刘备不高兴。因为刘备是“喜怒不形于色”又“寡言语”,吕布没看出来。刘备大意了,有这样一个如狼似虎的军队在身边,他竟然放心地去打袁术了。这一次吕布毫不客气地袭取徐州,唯利是图不顾道义,坐实了反复无常狼子野心的名声,虽然这个社会存在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阴谋,可这样明目张胆地不讲信义,就已经注定吕布失败的结局。他又轻而易举地得了一个州,又有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但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胸怀,也缺少英雄必备的素质,又处在四战之地,以他的不顾信义反复多变,维持生存勉强支撑,求发展已绝无可能。他夺徐州,是袁术的唆使,《英雄记》载:吕布投奔刘备至徐州,给袁术去了一封信,袁术别有用心地回了一封信,他大大地吹捧了吕布一番,说杀董卓为他全家报仇雪恨,是大功一件,使他袁术生死不愧;占兖州破曹操又为他出了气,因为他推荐金元休为兖州刺史结果让曹操破坏了,一直很憋气;现在和刘备交战又取得胜利,这也是托你吕布的福(这和吕布有什么关系!),然后他又拿出送礼的把戏,送米二十万斛,还说不管吕布提出什么要求,他都照办;还痛骂了刘备一顿“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些暗示吕布早已明白,他把走投无路之时刘备收留他的好处统统扔到脑后,“布得书大喜,遂造下邳”抄刘备的后路(徐州的州府是下邳)。袁术要彻底消灭刘备,派大将纪灵率三万人马去打。吕布反倒要拉刘备一把,他是这样讲个中缘由的:“术若破备,则北连泰山诸将,吾为在(袁)术围中”,不能让袁术的势力太大,辕门射戟以解一触即发的战争,这只不过是小把戏,谁见过一支箭就能平息战争的?只不过吕布表明一个态度:袁术要坚持打,吕布就帮助刘备。但袁术还是不死心要拉吕布为同盟,搞政治婚姻为自己的儿子向吕布之女求婚。徐州的大族陈珪怕袁术与吕布联合起来为害天下,又难以治服,就劝吕布不要与袁术合作,指出袁术是众矢之的,谁跟他谁倒霉。吕布没有坚定的立场,谁说就听谁的,轻率做决定,他又想起袁术当初不接纳他的往事,于是追回女儿,把袁术的使者押送许都。汉政府对维护朝廷的诸侯都要给予奖励,不然就更没人听政府的了。于是派使者拜吕布为左将军,吕布大喜。在这一过程中,吕布看不清形势,在决定命运的去向时又随便轻率地做出不正确的选择,没有坚定的立场,谁说的好象有理就听谁的,随便改变敌我友的关系,唯利是图不计后果,也看不清身边的人谁是忠于他的谁又是拆他的台的。袁术吃了大亏立即发起大兵要收拾吕布,陈珪出谋划策瓦解了袁术的军事同盟,大破袁军,吕布还写了一封信大大嘲笑了一番袁术“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并,每抑止之耳!(吕)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真把袁术贬得一钱不值。可是没过多久吕布又与袁术合作,攻打刘备。可能刘备在徐州的影响力太大了,对吕布在徐州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他终于打跑了刘备。
刘备的走引来了曹操的大军,吕布的末日就要到了,这是吕布人生的第三阶段。吕布之败于曹操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战略部署错误,没有出城柜敌,而采取困守孤城的办法,坐以待毙,无来由不败。《魏氏春秋》说:陈宫劝吕布率军驻扎城外,夹击曹军,“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曹操率军远来,不能打持久战,利在速战速决,这着棋抓到了关键,可吕布因妻子的劝阻而放弃。二是不能团结信任诸将,使之为他全力以赴抗击曹军。他的好色坏了他的大事。曹操指出“卿背妻,爱诸将妇”怎么能让诸将不背叛他?高顺是一个正直的将领,“布知其忠,然不能用”,高顺又很能战,他独自率军打败了刘备和夏侯惇,可这样能干的将领明知忠心无二却不用,把他的兵给了魏续,临战再把魏续的兵调给他。三是他失去了可倚靠的外援,与袁绍矛盾,与袁术时冷时热,与刘备分裂,没有救援他的。同为并州军的张杨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四是军内诸将各怀彼此,不能团结一致。高顺与陈宫不和。他领的并州军与陈宫的兖州军矛盾的处理不好,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离心离德,不能支撑危局。
为什么他有这么多问题,还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甚至还是令人羡慕的足迹呢?首先他不是一勇之武夫,他的反复无常,反复难养行为方式,是在那纵横捭阖的形势下,左碰右撞在实践中形成的,适者生存,他的这种方式能存下来就是适合那个社会的,他能进入中央政府,封侯,做到将军,又先后占据兖州、徐州,战绩也相当可观:打败张燕常山贼,大败曹操于濮阳,败袁术,败刘备,他的军队有强大的攻击力;其次他的行动在反复无常中,主流始终没脱离社会的衡量标准,杀董卓符合当时的社会与论要求,讨袁术也是在袁术要违背封建的道德规范僣称皇帝时,顺应了全国讨袁的需要;他的军队能攻善战,他的调和矛盾的能力还是有的,虽然不一定很好,但终其灭亡,军队没有分裂,没有叛变的,他的部队有并州兵,也有兖州兵,他一直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州将领高顺与兖州将领陈宫不和,他一直从宽待陈宫,而从严对高顺,《英雄记》载这样一件事:建安元年布的下属郝萌受袁术的引诱反,被吕布平,吕布问谁发起的,又是谁与同谋?曹性说“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旁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这条材料只在《英雄记》上有,真实情况如何还不能断定,但从中可看出,他有意拉兖州兵将,其统领这支军队的用意还是明显的。吕布有强冲击力的骑兵,是他横行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能扩大势力以图发展,是因他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最终失败。如果他不是横冲直撞自已干,而是认准一个领袖,为其攻必取,战必胜,辅助他人以成帝业,他将有一个很辉煌的结局,但谁给他做出这样的决策,谁又能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事情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的这样的一种组合,只能是这样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