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被小说歪曲的统帅 作者:郭亮

 

  《三国演义》里被歪曲的人里,属周瑜最冤,明明是气度不凡的统帅却被写成一个心胸狭窄的嫉妒狂,若不是鲁肃从中相劝,联合抗曹大计就要中途夭折,小说里就是这样写的。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翩翩年轻公子、很有韬略的军事统帅。
  周瑜是庐江舒县人,家里有几代人做官,从祖父、从叔是太尉,他父亲是洛阳令,他叔叔是周尚是丹阳太守。他的相像貌不错“瑜长壮有姿貌”,小说里描绘他风流萧洒是有根据的,这样说他是一个翩翩公子毫无问题。
  周瑜先是袁术的属下,这可能没多少人知道吧?因为他叔叔周尚做的袁术的地盘丹阳郡太守,可断定周尚是袁术的部下。后袁术调他们叔侄回寿春,术想以周瑜为将,有重用的意思,袁术不象是人们说的那样不分好赖,而是别人不愿跟随于他,这也说明许多君主就不用贤而用不肖之人,不是不知道人才之重要,而是贤能之人看不起他不愿屈身于他。周瑜正是如此,“瑜观术终无所成”而不愿为之出力建功,只求做一个居巢长。为什么?因为此前他已和孙策有了定约。
  原来孙坚曾在舒县安家,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是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周瑜把一座大房子让给孙策住,“升堂拜母”这是当时最知心的表示,互通有无,悉心帮助。后来孙坚南征北战,儿子孙策随父到处流动。周瑜则在淮南生活。一次要去丹阳,碰巧孙策要到江东发展,老朋友相聚,说起共图大业的理想,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周瑜率他叔叔的兵及船粮帮助孙策攻横江、当利,又打秣陵,下湖熟、江乘,进入曲阿,真个是所向披靡,战无不克。这时孙策已有数万之众,为了不引起袁术的怀疑,他对周瑜说:你回丹阳,守住,我取吴会,平山越,这些兵足够了。周瑜回去不久,可能袁术发觉孙策要独立,周尚参与了孙策的活动,于是派从弟袁胤为丹阳太守,周尚另行安排。周瑜提出到居巢任职,实际上是借机到孙策那里谋求发展去了。孙策亲自迎接,授予建威中郎将,给二千兵,骑五十匹。孙策给周瑜的待遇是当时最高的,可是孙策还是感到不够,《江表传》载“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筹功,此未足以报者也。’”这里孙策对周瑜用他叔叔的权力派兵、船及粮草支持扫荡江东之事,做了充分肯定,由此而来周瑜与孙家的友谊奠定了他的牢固的事业基础,他个人事业的航船也顺当地扬帆远航。
  在攻皖城时得到美女大乔、小乔,孙策要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他们既是关系非同一般的君臣,现在又进了一步成了亲戚,对周瑜来说真是君臣默契、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周瑜很喜爱音乐,懂音律,“虽三爵之后,其有缺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那时周瑜二十四岁,江东称青年为郎,叫他周郎。苏东坡有词一阙,很传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烟灭。”音乐、狗马、美食、华丽的衣服,是那时青年人的时髦爱好,曹操年轻时喜爱此事,刘备也“喜狗马、音乐、美衣服”那是当时社会时尚,可好此事必须有财力物力做后盾,没钱是办不成的。周瑜有这样的条件,但不象浮华公子只会玩乐百无一能,什么都不懂,他是深入研究了音乐,达到精通的程度,即便喝酒醉熏熏的也能听出曲子演奏的错误;后又得一个美人相伴,说他是风流公子,不会有什么不妥吧?呼周瑜为周郎,一是年轻英俊,有美人相伴;二是好音乐,有公子王孙的时尚享受;三是年轻轻的就做了官,为时人所重。他又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公子,只会享受胡作非为,而是胸怀大志,要干一番大事,也干成了大事。请世人不要看错了,以为公子哥儿都不成才,都是胡闹的蠢货,他们比平民百姓子女有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机会,而且大部分都利用此机会很快发展起来了,过着优裕的生活,只一小部分是浪费了机会。
  《三国演义》里着意描绘了周瑜忌恨诸葛亮的才能,必欲害之而后快,最后气死,临终还说出一句千古流传的嫉妒者的名言:“既生瑜,何生亮!”衬托的诸葛亮智力过人,成了亦神亦仙的人物,以至后人就把诸葛亮当作智慧的化身。其实,诸葛亮并没有与周瑜大闹其矛盾,当时精诚团结犹恐不能战胜曹操,那里有时间去斗来斗去的。倒是东吴内部有人与周瑜闹矛盾。东吴老将程普,是追随孙坚的战将,资格老,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率军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因为周瑜年轻,虽任主帅而程普不服,《江表传》“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不仅如此,在对待不同意见者他还寄予厚望。他是主张软禁拘留刘备的,而鲁肃则是极力倡导给刘备地盘与之联合共同抗曹的。这两种主张是观点非常鲜明完全对立的,很多政见不同的人,往往也不能交往,而周瑜却与鲁肃是非常好的朋友,临终时他郑重向孙权推荐,由鲁肃接替他主持军国大事。“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周瑜的主要功绩是力主抗曹。当时曹操在北方消灭了那时全国最大的军阀袁绍集团,成了全国最强的势力。本身就有几十万军队,又收编了袁绍的几十万军队,以此实力计算已超过全国各派军阀的军队总和。因此,当他乘胜前进南下用兵,荆州的刘琮在蒯越等人的劝说下,按甲束兵不战而降。曹操最怕刘备站稳脚跟,那就很难对付,于是率五千铁骑紧紧追赶刘备,不让刘备到江陵利用那里的军用物资与粮食,在长坂相遇,把刘备的军民混合的队伍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就是在这样的局面,曹操下了一道最后通牒,可能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么一封文字那么轻松、而字里行间又那么充满杀气的信了。他只带十万左右的军队,加上荆州的降兵总共也不过十几万人,他却说带来八十万众,他要孙权立即表态,这是采取的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策略,以强大的压力迫使孙权放下武器不经过抵抗而降,那样曹操就不费一兵一卒而平定江南。孙权从父兄手里接过江东这份产业,那是经过流血一城一地打下来的,他不甘心让出去。然而,大多数部下却认为不能跟曹操打,道理很明显,力量对比不成比例,太悬殊了,江东军队全部不过十万,要全集中兵力去打曹操,江东的豪族大家就要趁势做乱,山越少数民族也会不听管制,曹操还没打败,后院就起火了。如果只拿出五万去对付曹操好象很难取胜。就在此时,鲁肃出来支持抗曹,然后建议请周瑜回来商讨抗曹大计。周瑜从前线回来,明确表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又给孙权解除思想上悬殊不敌的顾虑,分析说“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周瑜的话坚定了孙权与曹操一战的决心,因为周瑜与孙策的关系非同一般,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是属决策层的,他的意见份量自然要大得多了。有了他和鲁肃的支持,孙权才算最后下了决心。周瑜主动请缨挂帅出征,指出曹操有用兵四忌,“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万兵,还保证能破曹,似有些太过。《江表传》上另有说法,“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为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孙权回答“五万兵卒难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周瑜本要五万兵,孙权凑不齐,准备了三万,这是实际情况。虽然人数不多,但加上刘备的二万,对付曹操的水军,应该是占优势的,曹操所率北军性不习水战,虽在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但一年的训练怎比得上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水军,所败当然。
  周瑜不仅以曹操为敌,还深为刘备的存在而忧虑。刘备到江东见孙权,周瑜密报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周瑜的这一建议不可谓不毒也,但从各为其主的角度看,也是对东吴不无有利。刘备的占有荆州,使周瑜的下一步计划成了泡影,足见他对刘备其人的认识之深。
  打败曹操后,周瑜就开始策划实施发展东吴的行动。他是这样说的“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操,北方可图也。”这个计划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占荆州、下益州,结马超,围攻中原。但此计划为刘备所阻,《献帝春秋》在写了孙刘交涉取蜀的情况后,谈崩了,“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周瑜对刘备的看法不佳,而刘备对周瑜的印象也不好。《江表传》记了这样一件事“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话里有话,有的文章说刘备是想挑拨孙权与周瑜的关系,这似乎有点像,因为周瑜击退曹军是那末大的功劳,后来生病,没见孙权有慰问抚恤的举动,相比之下,吕蒙只打下个荆州三郡(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兵偷袭荆州取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加上原有一郡江夏郡孙权拥有四郡,刘备只剩武陵一郡,刘备带兵五万下公安与孙权争荆州,后双方妥协,重划领土,给刘备三郡南郡、零陵、武陵才算了结),即受到孙权的破格之奖赏,当其生病,又把吕蒙“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观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多加宠爱,由此可见,孙权多少是接受了刘备的进言。政治家不能象一般人,见风就是雨,对一些人事的判断和处理都是缓慢进行的,那些听到什么话马上就火冒三丈的当不了政治家,当了也是短命的。周瑜的地位使他有一种优越感,接人待物缺少点尊重态度,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要与吴军商议有关事项,刘是一方的君,周是另一方的臣,本应臣见君,而周瑜却找借口让刘备来见他,《江表传》上说他表示“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你有军任不能动,刘备就没有军任了?他还是君肯定比你个臣事多且繁,他就能动吗?不讲道理。刘备没办法,当时正有求于人,自己说了一句“我今自托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解嘲的话,屈尊前往见周瑜。肯定这一来一往给刘备很难忘的印象,周的那样托大的姿态,刘备有理由认为他在江东也是如此,刘备说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是客气,重点是后边那句“恐不久为人臣耳。”刘备说的话不完全是坏话,也有其极具价值的地方,比如他对曹操说吕布反复无常叛丁原杀董卓,是符合吕布的性格特点的,曹操也心知肚明,说刘备怕吕布跟了曹操会壮大曹的力量,纯属小人之见。孙权恰恰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出兵打仗,他从没给过部下太多的军队,他只给周瑜三万人去打曹操,而为牵制曹操孙权在东线打合肥,派张昭攻九江用兵就多于周瑜的主战场,建安二十年,他带十万军队打合肥,这就是一个证明。刘备对周瑜的印象太差,作为拥刘反曹主题的《三国演义》是把刘备当做正面形象来描写的,因而就把对他大不敬的周瑜作为讽刺的典型来写,极尽夸张丑化之能事,于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儒将就成了心胸狭窄,嫉妒,害人的将军,其实刘备对他的不满才是他被人们误解的根源,加上诸葛亮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丞相,清廉,鞠躬尽瘁,为了衬托他的美好形象就把周瑜做了对立面,使一代英才成了小肚鸡肠的人。以风流倜傥心胸开阔的周瑜,被小说写成了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好嫉妒人的样子,实在是一桩千古冤案,只能由我们给予平反,还不知道老百姓同不同意,毕竟《三国演义》给周瑜定的嫉妒小心眼的性,流传时间太长了,影响也太深了。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