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不是曹操亲自所为,但若无曹操默许甚至下令,部将岂敢屠城?
招降纳叛,宽大的曹操
灭门、屠城,都是极其残暴的行为。但曹操常常清醒地知道应该提升形象。曹操迎献帝那年(建安元年),刘备在徐州被吕布赶跑,狼狈地逃到许都,投奔曹操。曹操待之以礼,智勇双全的程昱建议:“刘备有英雄之志,不早杀了他,必为后患。”
曹操回答道:“我们正在收揽天下英雄,杀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心,不可。”
智多星郭嘉也同意曹操的看法,他进一步分析说:“刘备有英雄之名,趁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时杀他,我们会落得迫害贤才的恶名。如此,主公身边的英才贤士将起疑心,另谋出路,主公您如何争天下呢?所以,除去一人而灭了四海的威望,这么做关系到安危存亡,不可不慎。”
于是曹操给刘备增加兵马,供应军粮,让他攻打吕布。
对祢衡的态度又是一例。祢衡这人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对曹操很无礼,曹操很想杀他,却碍于形象,不得不忍。曹操曾经对孔融说:“我杀祢衡这小子,像杀雀鼠般容易。但他颇有虚名,我杀他,会被人以为我没有容人雅量。”
于是曹操把这烫手山芋转给刘表,刘表又转送给黄祖,祢衡死在黄祖手里,曹操借刀杀人,除去眼中钉。
从以上二例曹操夫子自道,以及谋士分析,很明显,曹操不杀刘、祢,不是爱才,无关宽容,只是怕人说闲话,怕影响天下人对他的观感。一言以蔽之,顾及形象而已。
同样的,官渡大战前,张绣归降曹操,曹操亲热得拉着张绣的手,设宴款待,并要求结为亲家。张绣之前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大将典韦也殉难,曹操仿佛忘了。于是,官渡之战,张绣力战袁绍,以报答曹操。《三国志》作者陈寿赞扬曹操“不念旧恶”,大概跟这事有关,殊不知曹操的用意在“招降纳叛”。
又,官渡大战,曹操击败袁绍后,搜出得好几封部将私通袁绍的信,他看都不看全烧了。他说:“袁绍那么强,连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众人?”这是多动人的一幕。实际目的却是安抚内部,以免官逼兵反。
曹操焚书,多少受汉光武帝刘秀的影响。刘秀击溃劲敌王郎之后,把将吏私通王郎的书信全数销毁,看都不看。
哪些人有叛背的念头,曹操不好奇吗?《三国志·赵俨传》裴注引《魏略》写,曹操彻底铲平袁氏势力后,派人搜查逢纪(昔日袁绍的谋士)的衙门,为的正是当初的通敌信件。裴松之不相信这段记载,认为和陈寿本传所写曹操不念旧恶的精神相悖。
裴松之想得太单纯了,忽略了曹操复杂的心思。事实的真相是,并非曹操笨得留下刘备这个后患,也不是宽厚得容纳祢衡撒野,更非纵容部属通敌,一切如他自称的,是为了形象,为了口碑,为了展示容人海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