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器的败家子袁术

 

  “信赏必罚”是领导者必须遵守的信诺。该罚不罚,组织纪律荡然无存;该赏不赏,团队士气消沉不振。
  唐高祖李渊取得天下后,有一回在霍邑击败强敌,大喜之余,慷慨地给赏、授官。有人认为奖赏太过浮滥,他却批评隋炀帝舍不得封官赏爵,结果失去天下,怎可步其后尘?
  史载,公元六一五年,隋炀帝北巡,遭东突厥大军重重包围,鴈门郡四十一座城,只剩两座未破。隋炀帝以升官晋爵为诱饵,激励士官兵奋勇杀敌,终于突破重围脱险。不料事后论功行赏,隋炀帝却不认账,奖赏标准从严。将士心灰意冷,怨恨连连。
  该给的不给,该赏的不赏,不仅有失诚信,也容易招来不满。袁术又是一例。
  败家的蠢材
  袁术发迹得早,却集缺点于一身,成为三国故事里负面教材的取材对象。
  袁术占领南阳郡后,施政不得人心,户口数百万,却因为他骄奢淫逸,大量收税,百姓民不聊生,人口外移。——十足的败家子。
  袁术没有本钱和人结怨,偏偏和堂兄袁绍反目成仇。两人翻脸后,分别和公孙瓒、刘表结党,互相算计。和袁绍策略联盟的刘表已经不怎么样,和袁术合作的公孙瓒更是差劲,两个蠢材加在一起,发挥得了什么作用?
  袁术原来有一名大将孙坚(孙策、孙权的爸爸),孙坚攻打刘表时虽然获胜,不幸在追击途中遇伏身亡。袁术失去孙坚,顿失左右手,此后便无力对付刘表。
  孙坚死后,儿子孙策主动投靠袁术(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袁术见孙策一表人才,才识过人,便把孙坚原来的部属千余人还给孙策。
  有一次,孙策的一名部属犯罪,逃到袁术军营的马厩里,被逮个正着,孙策将他就地正法,并未先知会袁术。事后孙策忐忑不安,向袁术谢罪,袁术说:“士兵容易离叛,咱们领兵最痛恨这种人,杀了是对的,何必谢罪?”
  由此看来,袁术对孙策相当包容,不失为颇有气度的领袖。事实上袁术也常赞叹说:“如果能有像孙策那样的儿子,我死而无憾。”可见对孙策的欣赏。
  可惜话说得漂亮,表现出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袁术原先曾答应孙策,让他担任九江太守,事后却改派陈纪为九江太守。后来袁术派孙策攻打庐江太守陆康,他因为前一次毁约而过意不去,便向孙策致歉说:“本来要以你为九江太守,却错用陈纪,我引以为恨。现在你去攻打陆康,如果得胜,庐江太守就是你的了。”
  然而,孙策大捷归来,袁术又不守信诺,把庐江太守给了他的旧部属刘勋。孙策更加失望。
  后来,孙策自告奋勇,表示要带兵征讨,帮袁术平定江东。袁术对不起孙策却不自觉,以为孙策真心愿意为他打天下,便拨给他一些兵马。孙策离开袁术,一路招兵买马,部众从千余人增加到五、六千人,再加上周瑜适时出现,孙策大喜,接下来攻城掠地,屡屡得胜,建立自己的地盘。孙策翅膀硬了,已不需要袁术的资源,而袁术也得不到孙策的支持。
  后来袁术称帝,孙策写信把袁术骂了一顿,两人正式决裂,袁术气得病倒。
  政治酬庸的空头支票
  袁术手下无大将,本身又无才德,不知韬光养晦,反而称帝过干瘾,情愿成为众矢之的。当了两年半的阳春皇帝,奢靡享乐比照皇帝,弄得穷困潦倒,不得不投奔他人,却屡屡遭拒,最后呕血而死。
  以封官爵赏换取部属的赴汤蹈火,或许出自领导的权术,但像袁术这样,对部将两度开出政治酬庸的支票,兑领人却是无功的第三者,对部将是何其大的侮蔑。
  让孙策当个地方官这么难吗?不,非不能也,乃不为耳,这“不为”,正显示对人缺乏该有的尊重。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