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回家的路上,诸葛亮又用自己的切身经历,给儿子讲起了老师无处不在的道理。诸葛亮年轻时曾在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隆中定居,结草为庐,开山为田,开始了他躬耕陇亩、博览群书、游学访友的生活。春风化雨,万物更新。转眼之间,麦浪翻滚,诸葛亮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他叫全家作好明日开镰的准备。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小弟已是满身大汗,禁不住道:“好热的天啊!二哥,还是歇会再割吧!”诸葛亮边割边道:“小弟,你我还是一鼓作气,趁今日天气好割完了再歇吧!”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躬耕的田边经过,不由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喂——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您老怎么啦,这天气不是很好吗?”老农一听,把这哥俩好生打量了一番,这才说:“今天就是不能割!”兄弟俩相互看了看,问道:“为什么?”
老农夫拍了拍脑袋:“看样子你们是读书人。但是农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麦,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这是农家的规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诸葛亮望望霞光万道的天空,说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窍,大白天说梦话。老农夫听了很生气,干脆把斗笠担子一放,找个石头坐下来,冲着诸葛亮说:“好,就冲你这句话,老汉我今天就坐在这看你们的好戏,看是我老汉大白天说梦话,还是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来,转身继续割麦。老农夫见状,反而坐不住了,走进躬耕田,动手帮他们将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在地里的麦子快割完时,山冲里起了风。老汉忙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地说道:“冲内有风,冲外狂风。小伙计,你别再跟我赌气了,眼看你一年的血汗就要白流!快跟我把捆好的麦子搬到高处去堆起来!”说罢,抱起捆好的麦子就往高处跑。诸葛亮看着老农夫那紧张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这时风紧了,霎时,乌云滚滚而来,一道闪电划过,雷声四起,接着瓢泼大雨倾空而下。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已把他淋了个透。不一会儿,山洪冲了下来,把他二人割倒而老农夫还没来得及捆绑的麦子冲了个一干二净。他目瞪口呆地站在田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关于“吾不如老农”、“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他省悟了,忙来到老农夫面前,长揖施礼道:“请老伯教我!”
老农夫叹口气道:“这只不过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千年农谚中的一句,‘早上放霞,等水浇茶’,是说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干死蛤蟆’,就必定是百灵百验断定明天是好天气的方法。”诸葛亮听罢惊异地说:“天哪,没想到农谚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老伯,弟子就拜您为师了!”从此,诸葛亮便经常向这位老农夫求教学习,老农夫还把他带到懂得农谚更多的农夫那里学习。不久诸葛亮就记了一大本农谚,这又逐渐打开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诸葛亮日后在赤壁大战中,怎敢“草船借箭”,又怎能巧妙地瞒过周瑜,借来神奇的东风火烧战船,最后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呢?听了爸爸的讲述,诸葛方问:“既然生活中到处有老师,是不是不必寻名师学艺了呢?”“当然不是,我年轻的时候就有过拜名师的经历。”诸葛亮肯定地回答道。
多方求师,勤奋钻研
父子二人回到家里,诸葛亮继续回顾着过去的故事。诸葛亮非常年轻的时候,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的名着作《孙子兵法》,已经潜心研究不知多少遍了。它言简意赅,汇集了一切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自从好友徐庶徐元直给他送来曹操新注的《孙子兵法》后,诸葛亮认识到大千世界的确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夜深了,诸葛亮手上拿着兵书苦思冥想。案上摆着几天前他和徐庶下的一盘棋,这是一个双方都无法将对方将死的残局,他一有空就反复琢磨、分析。兵书迷住了诸葛亮,他可以倒背如流。之后他又开始推演阵法。一天早晨,当他醒来时,9岁的小书童诸葛子青告诉他,黄老先生来过,翻看了他的手记,匆匆写了几个字就走了。诸葛亮忙到书案上一瞧:“欲求战阵通,速拜庞德公。”看完后他连忙上了路,赶往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山。他将自己批注的《孙子兵法》和绘制的阵图呈给庞德公看。诸葛亮一向崇拜德高望重的伯父庞德公。他决心拜伯父为师,做一个有志气的男子汉。庞德公听了诸葛亮的心愿,没有说行或不行,只是把儿子叫到跟前:“民儿,带你内弟到南山打柴去吧!”说罢,便转身入室。庞山民拿着扁担、斧头,站在诸葛亮面前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盯住他,好像在说:“你看怎么办呢?小兄弟。”诸葛亮高高兴兴地跟着姐夫到南山上砍柴去了。这一天,可把诸葛亮整苦了,累、渴、饿,他咬着牙顶过来,而且手脚都磨出了血泡,痛得他几夜都不得安宁,但他却始终没哼一声。不久,诸葛亮第二次来向庞德公表白求师的心愿。庞德公叫来侄儿庞统,指着门前的一块地对他和诸葛亮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你兄弟二人今天代老夫把这块地犁出来吧!”说罢,搬把椅子坐到门外晒太阳去了。
庞统和诸葛亮谁都不会套牛,更别说扶犁了。怎么办呢?两人一合计干脆用镢头刨吧!于是,本来一会儿就能犁完的地,他俩却整整刨了一天,累得不行。这次,诸葛亮从劳动中悟出了为什么满腹经纶的伯父总是躬耕陇亩、注重农桑的道理。诸葛亮再一次拜见庞德公时,发现他和衣躺在床上,鞋都没脱。他怕惊动了他,先是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后来想到上了岁数的人这样睡觉容易着凉,于是上前轻轻地给庞德公盖上被子,又单腿跪在床边慢慢为他脱掉鞋子。这回庞德公醒来了,看到诸葛亮不由心头一热,满意地微微点了点头,不等诸葛亮开口,就带他来到平时从不让人进的后院。庞德公在一个周围堆满了秦砖的巨大磨石前停下来,然后拿起一块砖,认真地在磨石上磨了起来。诸葛亮开始感到莫名其妙,过了一阵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非常大的案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已经磨好的秦砖。他走过去一看,每块砖上都编了号。当他拿起“壹”号砖观看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上面刻着两个苍劲有力的汉隶大字“诗经”。诸葛亮的心被震撼了,一下跪在庞德公面前说道:“师傅请教我!”庞德公这才语重心长地点头道:“要做我的学生,就得先学会做人,做人和做学问一样,是磨炼出来的。”在庞德公如数家珍的教诲下,诸葛亮开始潜心研究历史,纵观上下几千年的兴衰,探索改朝换代的根源、定国安邦的重大问题。诸葛亮虚心地求问,他的求知精神终于使庞德公将自己花了半生时间研究兵法的成果——从八卦到八阵的推演——交给了诸葛亮,他希望诸葛亮能够据此推演出完善的八阵图本。他甚至没有将自己的成果传给亲生的儿子,这令诸葛亮万分感动,决心不负庞德公的巨大希望。
回到隆中,诸葛亮把自己关在了屋中。经过他日日夜夜的苦心研究,加上黄承彦的点化,八阵草图绘出来了。庞德公告诉他:“八阵通不通,须拜司马公!”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境先生”,隐居在襄阳西南百里外。诸葛亮来到了南漳水境山庄。司马老先生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带领诸葛亮去游历名山大川,尤其是那些两军对垒、兵家鏖战、成败于刀枪剑戟之下的古今战场。南漳游学使诸葛亮受益匪浅。特别是管仲那首创的、实行兵民合一的“作内政以寄军令”的方针,使诸葛亮朦胧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完善八阵图的一条途径。一日,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三老聚会,谈到了汝南灵山的酆公玖,此人曾预言,百年之内,必是兵家此起彼落的时代。他们打算请酆公玖助诸葛亮一臂之力。诸葛亮一路风尘赶到了汝南灵山。酆公玖年事已高,正在闭目养神,对诸葛亮道:“老夫这里是道家清静之地,一向不收学生,你如愿在灵山打柴挑水度日,尚可温饱无忧,要求学问,还是到别处去吧,不要误了锦绣前程。”诸葛亮一下落到进退两难的地步。这时酆公玖又说话了:“灵山虽小,倒也清静安定,不似尘世纷纷攘攘。打柴挑水虽说劳筋动骨,却可健身强体。考虑好了吗,卧龙先生?”
听到此言,诸葛亮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老先生说出“卧龙先生”4个字,分量可不轻啊!
他为什么不接司马公的信,却要留自己打柴挑水呢?一定是想先观察自己。诸葛亮忙磕头道:“谢老前辈收留。”自此,诸葛亮早起在灵山砍柴挑水、打扫山门,晚睡在小室中温故知新,日月交迭,半年过去了。酆公玖对诸葛亮从来不管不问,视而不见。一天,诸葛亮打柴归来,见山门右边墙上写了一个斗大的“火”字,他没有在意。待他挑水回来,山门左边墙上又出现了一个斗大的“水”字,这下引起了他的注意。从此,他每天对着“火”、“水”二字出神,想把它们写在山门上的意思弄明白。这天,他正对着二字琢磨时,忽听到背后有人道:“这叫视而不见,见而不闻、不问,兵家之大忌也!”诸葛亮猛地回转身来,见是酆公玖,忙拜倒在地说:“弟子才疏学浅,望恩师赐教!”酆公玖哈哈大笑道:“老夫被你的诚意与恒心打动,有意助你水、火二阵溶于八阵图中。
起来吧,从今日起就不要再打柴、挑水了,咱们抓紧时间做学问。”说罢,双手扶起了诸葛亮。酆公玖对诸葛亮说:“水与火,日常见之物,却不为人们所思。然水火无情,且不相容。你若把无情而又为人们视而不见的水与火融于八阵图中,水可淹七军,火可生炎烧万马千军。八阵添水、火即成绝阵,那便无敌于天下。”酆公玖非常赏识诸葛亮,将自己一生所着《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大战奇观》等都赠与诸葛亮。诸葛亮灵山得益师。不久,他便将水、火二阵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一生用火阵打了许多漂亮仗,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战船、火烧藤甲兵。难怪后人赞诸葛亮一生皆是火。
把阅读杂志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妈妈,你今天帮我买几本轻松的杂志吧!”看着妈妈马上就出门上街走了,诸葛方赶紧说了一声。“阿方,你总看很多生活类的杂志对你并没有好处。”诸葛亮边说,边示意妻子去上街。“很多杂志并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而是用不真实的生活形态诱惑我们,使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把评判自己的权力交给了别人,交给了主流消费观念,不知不觉间丧失了自我。书报亭里总是摆满了五花八门的杂志,装帧精美,看上去很诱惑人。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杂志都内容空洞,充斥着无聊老套的爱情故事,道听途说的小道新闻和惊险的故事。那些精美的图片也是看过即忘,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媒体,它们总是用一种陈腐的观念来迎合大众,表面上是给人引导,事实上是把人带进众口一词的死胡同。我们按照杂志上推荐的样式购买衣服,看那些被评论的最多的电视、电影,逐渐失去了个性和思考能力。把花在阅读杂志的时间用在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你会惊喜的发现,用心去体会,生活中原来这么丰富多彩。报纸也往往对你没有好处。你看,我几乎不看报纸,也很少看电视新闻。我的房间里只有兵书和古典小说。”诸葛方问:“爸爸,你为什么不看报纸呢?”诸葛亮的回答很简单:“报纸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他解释说,他只要阅读专业杂志就可以知道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事。他认为,通过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对世界做出一些贡献。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主张和充满活力的人,应该心里有数:看报纸并不能帮助人更冷静地面对这个世界,反而庞大的信息量只会剥夺人的思考能力,如果你已经厌倦于看到坏消息,而完全不看报纸又是不现实的,那么你可以试着暂停看报纸一个月或两个月,试试看。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你渐渐地就能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些新闻是你想要或是需要的;哪些新闻对你来讲,是负面的新闻,被动接受之后对你的生活并没有帮助。试一试,每天截断负面的信息来源,对你想要达成理想生活的目标来讲,就是最好的正面帮助。如果你正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使它更有意义,就不要整天把自己埋在报纸堆里。此外,广告主一年花费数十亿元在报纸广告上,他们正操控你的消费行为。想一想,这倒是一个可以让你停止看报的充分理由。诸葛方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期不看报纸,那不会落伍,成为赶不上时代的人吗?”诸葛亮说:“也许会,但是你何必要作‘赶上时代’的人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变得复杂而紧张,工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最令人头疼的是知识爆炸,信息也爆炸,每天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实在令人应接不暇,这迫使我们每天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领域如此显着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人因此而焦虑、失眠、易怒或出现心理障碍,对身心的影响较大。每日每时,这些随时由各处涌来的新闻把我们的头脑的每一个角落都塞得满满的,把我们的知识和理解力都挤了出去,使我们不能专心考虑当前的问题。“当然,我们都需要信息,作为公民,消费者,我们需要它;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需要它以求赶上时代而不落伍。因此,问题不在信息无用,而是它发展太快,使我们不知所措。最糟的是,信息使人上瘾,我们渴望得到它,因此不知不觉地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了许多无关的东西。结果,我们这个时代便出现一种‘赶上时代的人’,他们知道的东西很多,但却愚昧,甚至于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这种人也许知道许多国家元首的私人怪癖,名人的言行,产油国石油涨价的威胁。但讲到知识的领域,谈及外交政策、经济、政治,他却茫然无知。“任何信息材料的价值通常是以其形成及发布之间的那一段时间长短而决定的。这就是说,书比杂志的价值高,杂志比报纸的价值高,报纸又比电视或新闻广播的价值高。“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开始依靠程序逐步摆脱信息。可以先偶然停止一两天不看报和电视新闻,然后逐渐每星期只读一次报,只看一晚电视新闻。我们可以读一种新闻周刊来代替。不久就会发现,这其间大量信息虽然漏看并不会感到可惜,却可以读几本书以补充我们的知识。”诸葛亮的结论很肯定:“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看报纸是没有必要的!”看着儿子一脸迷惑,他又接着说:“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让你读书,一个人即使在工作了之后,以书为友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读书的好处,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首先,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源泉,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又可为你带来自信,自信会使你对工作和事业充满乐观向上的热情,鼓励你最终达到既定目标。其次,读书能扩大眼界,开阔思路,开阔的思路十分有助于一个人的发展。读书使你足不出户,而遍游自然界的名山大川,通天文地理,晓古今中外。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和灵魂,丰富你的内心世界,使你谈吐幽雅不俗,思想境界得到净化与升华。此外,读书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你懂得什么是美,怎样追求美,在这种美的滋润与熏陶中,你的审美品味便会不经意地、自然流露在举手投足、待人接物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给人以美好的印象。最后,读书还能使你明辨是非,胸有主见,不断完善自我,给人一种成熟和值得信赖的印象。“所以,曹操说,读书中,我们不知将同多少性格迥异的人相遇,我们更能在书中深情满怀地周游世界,去体验那无法经历的事件,了解人间的感情,宇宙的奥妙,书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今天,我所要告诉你的是,在闲暇的时候,有些年青人只喜欢看报纸和杂志,认为看报刊可以替代读书,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诸葛亮解释说,书籍和报纸杂志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书有长久价值”。当天的报纸已塞进垃圾桶很久,但当天收到的书籍却安然立在我们的书架上。诗人庞德说:“文学是历久犹新的新闻。”书是载运知识的工具,越长久存在越有价值,而信息传播则靠随时作废而愈益发达。②“书是累积的”。一位作家的新作问世使我们想去读他早期的作品。爱因斯坦的着作诱使我们去读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的书。新知识补充旧知识,新信息代替旧信息,就好像今天的报纸提醒我们昨天的报纸是如何的荒谬或不完整。③“书有焦点”。书告诉我们关于某些事物的具体内容。图书馆是按照书的类别编目的,它有系统性,但报纸和广播则大部分只注意何时,而不注意何事,它们报道昨天以来所发生的任何事情。④“书建立传统”。书是建筑文明的砖瓦。我们在发掘古代名着之际充实了我们自己,然后,我们写更好的书,传给更多的人,更为深刻,更为久远。“所以,我们应该把阅读杂志和报纸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读书上。是这样吗?爸爸。”诸葛方替爸爸得出了结论。他们都笑了。
“不过,我还要告诉你的是,你不仅要学会读书,更要学会学习。”诸葛亮又很认真地说。“读书不就是学习吗?”“只是读书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学会学习的含义非常丰富。”诸葛亮侃侃而谈。把握4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
诸葛亮讲道,“不会学习”的人在现代社会无法生存。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会学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学会学习”,在这里意味着把握4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读、说、写、作。①学会读书。读书多少为宜?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赵普却说:“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实际上,读书的数量以适当为界,以人的读书能力为限。对中学生来说,读书宜多不宜滥。就是说读书要有个数量界限。有的学者就认为作为中学生,应以教材3倍数量读书比较合理些。读书除去把握读字的数量外,还应该把握读书的技能。一位教授把读书的技能概括为3个相结合:第一、读与思的结合。读书唯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读到糊涂是明白”。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为防止读书硬化,甚至逐渐死去,第一要则就是思索。第二、读与问的结合。提问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凡有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始,创造者,必然精审细密,却又眼光锐利,他能够看出问题,于是发而问之,无论什么权威,不明的就要问,问不倒的权威才是真权威,问清楚的答案才是真理解。第三、读与做的结合。读书应与实干相结合。读而不做,时间长了,就会有点呆头呆脑,自己看别人不明白,别人看你也有点奇怪。现代的年轻人,不但要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要有技术、有实际工作能力。如此这般,才能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将古往今来的优秀书籍化为人生丰富的营养。②学会语言。学会语言就是要学会和掌握说话的三要素:立论正确,言之成理;感情真挚,以情动人;讲究技巧。技巧很难一言而尽,从最低的标准讲大致包括:语言完整,晓畅明达,逻辑清楚,首尾相顾,结构合理,节奏适宜,手势得当,声音清楚,还要能够进行即兴发挥以及可以比较顺利地回答问题。③学会写作。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写作课,就可见其重要。那么,如何学会写作呢?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其一,勤写。其二,要有较高的标准。其三,多读名着,精研范文。其四,善于改写文章。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人把它概括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看来,这仍然是锤炼文字的座右铭。④学会操作。操作技能对现代社会生活影响日益显着。对现代中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必要的操作技能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技能包括:
第一、学会计算机。计算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须臾不可分离,已成为完成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会计算机,将很难在现代社会中立住脚。第二、学会掌握资料。掌握资料,就能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这对于寻找成才机会将是十分重要的。资料的整理和积累是一门学问。资料本身是客观的,但掌握哪些资料,利用哪些资料,如何整理和编排资料,却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把握,对掌握有用信息的灵敏以及对资料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学会调查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决策还是管理,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处理各类问题,都需要了解情况。了解情况就是调查。因此,调查研究是青年制定学习、生活计划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初夏时节的一天,诸葛方头一回从爸爸诸葛亮手里接过鱼竿,跟着他穿过树林去钓鱼。多年的垂钓经历使诸葛亮深谙何处鱼儿最多,他特意将诸葛方安排在最有利的位置上。诸葛方模仿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鱼线,宛若青蛙跳动似的在水面疾速地抖动鱼钩上的诱饵,眼巴巴地等候鱼儿前来叮食。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他不免大为失望。“再试试看。”诸葛亮鼓励他道。
忽然,诱饵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回好啦,”诸葛方暗忖,“总算来了一条鱼!”他赶紧猛地一拉鱼竿,不料扯出的却是一团水草……他一次又一次地挥动发酸的手臂,把钓线抛扔出去,但提出水面时却总是空空如也。诸葛方望着爸爸,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
“再试一遍,”诸葛亮若无其事地说,“钓鱼人得有耐心才行。”突然间,诸葛方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他的钓线,随即一下子将它拖入了深水之中。他连忙往上一拉鱼竿,立刻看到一条逗人爱的小鱼在璀璨的阳光下活蹦乱跳。“爸爸!”诸葛方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住了一条!”“还没有哩。”诸葛亮慢条斯理地说。他的话音未落,只见那条惊恐万状的小鱼粼光一闪,便箭一般地射向了河心。钓线上的鱼钩不见了。诸葛方功亏一篑,眼看快到手的捕获物又失去了,他感到分外伤心,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诸葛亮乘机开导诸葛方: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住了鱼。许多人在很多类似的场合下都喜欢这样做,结果干了蠢事。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毋须自夸,你需要的是耐心而不是吹嘘。傍晚,诸葛方总算掌握了钓鱼的全部要领。在钓了一条小鱼后,他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卷轴钓鱼竿放钓。鱼饵划破水面,在夕阳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着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鱼竿弯折成弧形时,诸葛方知道一定是有大家伙上钩了。诸葛亮投以赞赏的目光,看着儿子戏弄那条鱼。终于,诸葛方小心翼翼地把那条精疲力竭的鱼拖出水面。那是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趁着月色,父子俩望着那条煞是神气漂亮的大鱼。它的腮不断张合。爸爸看看时辰——离朝廷规定钓鲈鱼季节的时间还有一个时辰时。“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他说。
“为什么?”诸葛方很不情愿地大嚷起来。“还会有别的鱼的。”诸葛亮说。
“但不会有这么大。”诸葛方又嚷道。
诸葛方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他再望望爸爸。虽然没有人见到他们,也不可能有人知道这条鱼是什么时候钓到的。但诸葛方从父亲斩钉截铁的口气中知道,这个决定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唇上取出鱼钩,把鱼放进水中。
那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没入水里。诸葛方心想:我这辈子休想再见到这么大的鱼了。果然不出所料,那次以后,诸葛方再也没钓到过那个晚上钓到的那么棒的大鱼了。可是,这条大鱼一再在他的眼前闪现——每当他遇到道德课题的时候,就看见这条鱼了。诸葛方非常信奉爸爸的教导:道德只不过是对与不对的简单事,可是要身体力行却不容易。
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慎独”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豆子终于没有发芽
诸葛方所在的学校历届学生都有一个特长班。特长班想招收一批新生,诸葛方所在的班级也得到了一个名额的指标。当然,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特长班录取考试的方式很独特。他们给每个报名的孩子发了一些黄豆,宣布:只能自己做,不能依靠家长。两周后,谁的豆芽长得最长,谁将被录取。
孩子们领回黄豆种子后,开始了精心的培育,从早到晚浇水,控制温度,还纷纷让爸爸妈妈帮忙,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幸运者。诸葛方也整天精心呵护黄豆。但是,3天过去了,5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黄豆居然根本没有发芽!苦恼的诸葛方只好去请教父亲,诸葛亮建议他把温度升高些,但依然无效,父子俩束手无策。又一周过去了。无数个学生涌向面试的教室,他们各自捧着长得长长的一盆豆芽,用期盼的目光看着主考老师。忽然,主考老师看见了两手空空的诸葛方。他无精打采地站在旁边,眼角还有泪花。主考老师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没有带来自己的豆芽?”诸葛方抽噎着。他把自己如何精心照顾,还请教了父亲,但豆子终于没有发芽的经过说了一遍。没想到,监考老师的脸上却露出了最开心的笑容,在证实其他孩子果然都生出了豆芽之后,老师宣布:“诸葛方被录取了!”“为什么是这样?”所有的考生不解地问老师。老师说:“我们发下的黄豆全部是经过高温高压的,根本就不可能发芽。”量好了自己豆芽长度的孩子们都低下了头!诸葛方为什么敢于上缴没有发芽的黄豆,因为父亲诸葛亮经常告诫他说:诚实是可贵的。决定不干一件事时也需要勇气
这天,诸葛方第一次跟爸爸去打猎。
其实,他并不喜欢打猎。自从诸葛亮给他买了支猎枪,教他瞄着泥鸽子射击,并说要带他来海湾这个小岛打猎,他就不高兴。但他决定要把这件事对付过去,因为他爱父亲,世上他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父亲的赞扬。今天早上如果一切顺利,他知道他会受到赞扬的。天已大亮。在海湾的远处,一长串野鸭在冉冉上升的旭日的背景下一掠而过。“上子弹吧,有时它们会一下子就飞到你的头顶上的。”诸葛亮看着儿子把枪扳开,装上子弹,把枪还原,也给自己的枪装上子弹,快活地说:“我让你先打。啊,我盼望今天已经盼了很久了,就我们两个人……”他突然中止说话,向前倾身,眯缝着眼睛说:“有一小群正向这边飞来。低下你的头。到时我会叫你。”“4只黑的,”诸葛亮说,“还有一只马拉特鸭。准备!”诸葛方机械地服从着命令。他站起来,像父亲曾教他那样俯身瞄准。这时,野鸭群已发现有人,纷纷四散飞走。那只马拉特鸭好像有线在牵引一样,一下子又飞了起来。它在空中逗留了一秒钟。诸葛方想扣扳机,结果没有动手指,那只野鸭此时已乘着气流,一下子飞得无影无踪。“怎么啦?”诸葛亮问,“怎么不开枪?”诸葛方关上保险,把枪小心地放在角落里。“它们这样活生生的。”他说着便哭了起来。诸葛亮好一阵子没有说话,在诸葛方身边蹲下,说:“又来了一只,试试看吧。”诸葛方没有放下掩脸的手,“不行,爸爸,我不能。”“快点,来,不然它会飞走的。”
诸葛方感到一样硬东西触到他,一看,原来父亲递给他的不是枪,而是照相机。“快,”诸葛亮和蔼地说,“它不会老停在那里的。”诸葛亮大声拍手,惊得那只大野鸭抬头振翅飞去。诸葛方放下相机,“我拍到它了。”他的脸神采飞扬。“是啊?很好。”诸葛亮拍拍诸葛方的肩膀。诸葛方在父亲的眼睛里并没有发现失望的表情,有的是自豪感、理解和爱意。“没问题,孩子,我就一直爱打猎,但你不一定要有这种爱好。决定不干一件事时也需要勇气。”他顿了顿,“现在你来教我照相好吗?”诸葛方从爸爸身上又学到了一点经验:你应该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不要试图追随别人的脚步,决定不干一件事时也需要勇气!
在工作中抱持正确的态度
暑期,诸葛方决定去打工参加社会实践。临出门,他问爸爸对他还有什么建议。诸葛亮说:
“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抱持正确的态度。”诸葛方觉得自己对这句话不甚了解,便问爸爸:“什么才是正确的态度?在工作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诸葛亮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先给他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当黄帝和蚩尤之间进行战争时,黄帝必须立即跟蚩尤的反抗军首领哈什取得联系。哈什在内蒙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带信给他。黄帝必须尽快地得到他的合作。怎么办呢?有人对皇帝说:“有一个名叫唐尧的人,有办法找到哈什,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他们把唐尧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哈什的信。那个名叫唐尧的人,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封好,吊在胸口,3个星期之后,他历尽千辛万苦,把那封信交给哈什。诸葛亮指出,此后,“把信带给哈什”就成了“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的代名词。哈什将军已不在人间,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哈什。凡是需要众多人手的企业经营者,有时候都会因一般人无法或不愿专心去做一件事而大吃一惊。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态度,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叫属下帮忙,或者,除非奇迹出现,上帝派一名助手给他,没有人能把事情办成。诸葛亮举例说:你此刻坐在办公室里——周围有6名职员。把其中一名叫来,对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某某的生平做成一篇摘录。”那个职员会静静地说:“好的,先生。”然后就去执行吗?我敢说他绝不会,反而会满脸狐疑地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他是谁呀?
他过世了吗?
哪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放在哪儿?
这是我的工作吗?
为什么不叫张三去做呢?
急不急?
你为什么要查他?
在你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怎么样去查那个资料,以及你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找另外一个职员帮助他查某某的资料,然后,会再回来对你说,根本查不到这个人。真的,如果你是聪明人,你就不会对你的“助理”解释,某某编在什么类,而不是什么类,你会满面笑容地说:“算啦。”然后自己去查。这种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这种心灵的脆弱,这种姑息的作风,有可能把这个社会带到3个和尚没水吃的危险境界。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动自发,你又怎能期待他们为别人采取行动呢?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之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不认为这些是必要条件。这种人能把信带给哈什吗?诸葛亮告诉诸葛方,近来我们听到了许多人,为“那些为了廉价工资工作而又无出头之日的工人”以及“那些为求温饱而工作的无家可归人士”表示同情,同时把那些雇主骂得体无完肤。但从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一直到年老,都无法使有些不求上进的懒虫做点正经的工作,也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长久而耐心地想感动那些当他一转身就投机取巧的员工。在每个商店和工厂,都有一个持续的整顿过程。公司负责人经常送走那些显然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引新的进来。不论业务怎么忙碌,这种整顿一直在进行着。只有当公司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整顿才会出现较佳的成绩——那些不能胜任,没有才能的人,都被摒弃在就业的大门之外,只有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那些能把信带给哈什的人。诸葛亮强调:要想在工作中出人头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敬业精神,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哈什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也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种人到处受欢迎,永远也不会被解雇。诸葛亮问儿子:“你知道在社会上立足的关键是什么吗?”“是学历!”
诸葛亮摇摇头。
“是知识!”
诸葛亮摇摇头。
“是能力!”
诸葛亮还是摇摇头。
“那是——”诸葛方疑惑地望着爸爸。
诸葛亮严肃地说:“是人际关系!很多时候,做人确实比做事重要,一个人缘好、有声誉的人,凡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办成。反过来不少恃才傲物的人才就可能水土不服怀才不遇,荒废满腹经纶。”说着,他递给诸葛方一张纸。诸葛方迅速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着:“为人清单”,其中有这么几条:别让小争端损害了大友谊;偶尔邀请排队排在你后面的人站到你前面;永远别做第一个开门出去的人;接受任何指示时至少确认两遍;可以生气,但要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向适当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别太在意你的权利以至忘了你的风度;男人的劣根性是自我吹捧……诸葛亮解释说:假如你拥有众多的朋友,与朋友之间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你便可以通过这些朋友的力量来协助你解决很多难题。在这世上,有不少人并非很有才华,但他们却拥有一个无形的资产——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因为这无形资产,使他在各方面各领域都能平步青云。诸葛方想了想问道:“爸爸,那么,我应该从哪里着手呢?”诸葛亮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迅速进入工作角色。”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就如何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的问题,诸葛亮给儿子提出了如下建议:(1)尽快适应职业工作
参加工作之前,人们往往对未来怀有远大的抱负和许多美好的梦想,希望事业获得成功,渴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踏上工作岗位后,许多人很快就发现,自己对未来考虑得过多,却忽视了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明显地感到:自己对职业工作在很多方面都不适应。于是,有的人开始烦躁不安,有的人忧心忡忡,甚至还有一些人完全失去了自信心,精神上十分痛苦。一般说来,人们对职业工作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所从事职业的意义、重要性不认识,对各种严格的职业要求不适应。②对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以及紧张程度不适应。③对工作中各种信息引起的诸如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情感等心理反应不适应。④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不平衡而引起的不适应。那么,面临这种境况时,应该怎么办呢?
①把工作置于首位。许多刚刚参加工作的人觉得不适应——过去自己掌握课余时间、灵活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的生活,被严格的一分不差的坐班制取代。这时,人们难免会感到时间紧张、工作繁重。但是,如果能把工作置于首位,一切以本职工作为中心,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业余生活,经过一段时间,人们是完全可以习惯的。②尽快熟悉本职工作。刚参加工作时,人们由于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感觉。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尽快地熟悉工作内容以外,还要能够把握正常的工作程序,使工作变得系统化,应清楚哪些工作要先做,哪些需要后做,然后进行统筹安排。③提高工作技能。有些人不能适应职业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要求不相符。解决办法,就是在本职工作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在这里,除了要有坚强的毅力外,还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对于新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在职业工作中出现各种不适应,是必然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又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人们大可不必太过忧虑。如果能够正视这种现实,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对待之,那么,大多数人一定可以摆脱“困境”,并从职业工作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和享受。(2)尽快适应人际关系
当人们进入工作岗位以后,面对的不仅是某些具体的工作,还有从事这些具体工作的人。对职业工作要进行适应,对工作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需要进行适应,即人际关系的适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是“死”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比较容易适应,而人是“活”的,有思维能力,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适应起来就比较困难,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些。在多数工作单位,各类人员年龄不同、经历各异,文化修养亦有很大差异,体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关系。各种利害、权力结构的作用尤其明显。对于这一点,每个刚参加工作的人,都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人际环境的适应,一般主要体现在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的相处上。应该怎样与领导相处呢?
①尊敬。
尊敬就是维护领导的权威。具体应该做到:不冲撞领导的喜好和忌讳;领导理亏时,要给他留个台阶下;领导有错时,不要当众纠正;要与领导保持一定距离。②赞美。
适度的赞美是赢得上级的青睐、缩短与上级的距离。恰到好处的赞美被誉为“具有魔术般的力量”、“创造奇迹的良方”。称赞他人是一种内功,称赞应让人感觉到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应付式的恭维、阿谀、拍马屁。③谅解。站在以工作为重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领导分忧,替他们着想。④帮助。在领导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人们当可在人际环境的适应中,迈出一大步。在工作中与同事也要保持一种正常、融洽的关系。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努力:①遇事多商量。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需要相互协同完成的事,这时,不要自作主张,而要多和同事商量,以取得他们在实施行动中的配合。②谦虚坦诚。身为同事,地位相等,谈话中就切不可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样子。如不同意同事的意见,可阐述理由,正面论述,切不可语带讥讽,好为人师。③当面交换意见,消除误解。同事间随时都可能产生矛盾,或意见相左。这时,应当面把自己的意见谈出,来谋求相互的了解和协作,不可背后散布消息,互相攻击。④平时尽可能多交谈,联络感情。
(3)树立强烈的事业心
当人们投入到职业洪流中,开始一种崭新生活的时候,工作、事业就成了人们一切活动的中心。如果想在工作、事业上有所造就,那么,人们首先就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事业心,就是指人们想成就某一事业的雄心。它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是任何一个想成就事业的人所必不可少的。世界上一切为人类幸福事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无不是在它的推动下一步步走向光辉顶点的。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很值得提倡,但必须注意效率,注意工作方法。有很多人表面上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但忙忙碌碌一辈子也没干出多少成绩,不仅没得到领导的提拔,反而在领导和同事中留下了“笨”的印象,实在是太可惜。苦干是领导喜欢看到的,但领导更喜欢巧干高效率的下属。不妨设想一下,领导有同一项任务,交给A下属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交给B可能仅要两周时间就可能完成,那么领导在用人时首先考虑的就可能是B而不是A。所以说苦干并不等于蛮干,必须善于动脑子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