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箫琴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每读毛泽东同志的这诗,就仿佛看到了三国时代的曹操,扬鞭催战马,逐鹿在北南。
曹操的名字,对我国人民来说,那是太熟悉了。一提起他,不少人就想起戏剧舞台上的那个白脸奸相。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出身于宦官家庭,在东汉末年的朝政日蜞怀日腐败中度过了前20年,在军阀蜂起,天下大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他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抒发了他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悲哀和由此产生的平定天下的愿望。他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要延揽天下人杰的思想:山不嫌弃尘土乱石才称其为高,海不嫌弃涓涓细流才称其为深,我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世家》),才能把天下人统一在我的麾下。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19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谈曹操用人,当首先谈他的气度。
曹操这个人,政治抱负宏大,在用人上,气度很是不凡。这在他与袁绍起兵的对话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武帝纪》)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曹操最想任想争的是刘备和孙权。刘备是三国时蜀国的创立者,他在羽翼未丰时,曾一度与曹操合作。那时的刘备,虽然势孤力单,但在曹操看来,这是个可与自己打天下,也可与己争天下的屈指可数的英雄人物。“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此,他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三国志·先主传》)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己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在这前后,曹操的谋士程昱、郭嘉等,几次提醒趁机杀掉刘备,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话:“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三国志·武帝纪》)明知刘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气量!惟恐杀一,丢掉一片,这又是多么的高明!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统治者,他比曹操晚生27年,当是曹操的后辈。曹操从公元190年起兵,到208年挥师南下,整整19年,几乎是大战必胜。没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时,因遇到孙权等人的顽强抵抗而惨败于赤壁。这一败,使曹操要达到的政治目标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虎虎有生的新的一代领袖人物。“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在后期,不止一次地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并采取过多种措施,想把孙权拉过来。他让阮瑀为他起草的《与孙权书》,完全是站在平等立场上讲话,从“百姓保安全之福”,孙权也可为天下一统作出更大贡献的高度,劝导孙权与他合作。在曹操的殷殷招纳和刘备的夹击之下,孙权终于做出了称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死去,他把孙权争取过来是大有可能的。那样,三国的历史,就会以一老一少两位政治家的握手,大洒南北的统一而改写。
三国之主都能用人,但只有曹操思想着把另外两主用起来。孙权作为后生,对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对他来说,保江东是大局,不可能产生如何用曹操的念头。刘备是曹操的同辈,在曹操设法团结他时,他想的只是如何钻曹操的空子,捣曹操的鬼,也没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人的气度与取得的业绩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绝非偶然。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最值称道的,还是曹操正确对待反对自己的人,善于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时,只有本家庭的几个兄弟和侄子作骨干,七拼八凑,不足四千兵马。他想任刘备未获成功,但在任其他优秀人才上却收到了奇效,这样就使他在短短的几年内,造就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队伍。荀彧和郭嘉,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绍的幕僚,“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业,”率先弃袁投曹,曹操得荀彧,高兴地称他是“吾子房也。”(《三国志·荀彧传》)郭嘉看透了袁绍“未知用人之机,”也跑到曹操营垒,曹操喜而赞之:“真吾主也”(《三国志·郭嘉传》)。官渡大战时,沮授、田丰、许攸都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张合、高览都是袁绍的大将,除田丰被袁绍忌杀外,都临阵投降了曹操。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为袁绍记事,替袁绍写文章,将曹操挖苦得骇然汗流。曹操抓住他后,惜他文采出众,只教训了几句,仍任他做了管文书的官。曹操对待投降过来的人,一不忌前嫌,二不试试看,与自己原班人一视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对那些降而复变或叛己投敌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计再争取过来。宛城战前,张绣投归了曹操,因曹操要娶他的婶母,张绣一怒之下打了曹操措手不及,把曹操的爱子曹昂、心腹战将典韦等,都杀死了。在一般人看来,曹操记张绣之仇该记一辈子。可是曹操不这样。他在官渡与袁绍打仗时,不由地想起张绣是如何厉害来,很想把他弄到身边以对付袁绍,于是派人游说招纳。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象根本没有前事,不但封他作了杨武将军,后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官渡战中,张绣果然为曹操立了大功。魏种原是曹操的故旧好友,衮州战役曹操败绩,投敌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说:“唯魏种不弃孤也”。没想到,魏种也逃叛而去,这真是大伤了曹操的脸面。不久,将魏种捉到,有人说,把他杀了算了。曹操思量再三,“唯其才也”,还是“释其缚而用之”(《三国志·武帝纪》)。如此对待魏种,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纷纷自动返回。官渡胜利后,下属搜集到本营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欲降信,问曹操如何处理。曹操连看都不看,把信都烧了,便说:在大战时我自己还有丧失信心的时候呢,更不用说别人了。“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三国志·武帝纪及引魏氏春秋》)曹操这一把火,不知将多少人对曹操动摇的心,烧炼为对他的忠诚。对曹操和袁绍都很了解的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三国志·杨阜传》)真是一点不假。
领导就是用人,用人要有气度。只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才能大业能成,成常人难成之举。我们要实现的是四化伟业,我们要调动的是各个方面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身为现代领导者,实应比曹操的用人气度更恢宏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