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和尚九次吃掉“取经”人,以及“带酒思凡”被贬恒河受罪的情节上看,他正是从《取经诗话》中有家眷又犯错误被贬到沙河的深沙神直接衍化出来的。但此中沙和尚已由印度佛教中护法神,衍为中国玉皇大帝殿前神将,而同时又生活在印度恒河上,实际上是个大杂烩。此外,杂剧中说沙和尚是回回人,可能受到元初吴昌龄《西天取经》杂剧的影响,因为此剧虽佚,可题目正名曰:“老回回东楼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经”,有回族人信佛的内容,其残曲在《万壑清音》、《集成曲谱》、《纳书楹曲谱》等书中可见。在《西游记》杂剧第四本十三出“妖猪幻惑”中,猪八戒才初露头角,较沙和尚晚些时候才加入取经队伍,应是三师弟。但在《西游记》杂剧中沙和尚出世,在篇幅上仅为一出的前半部分,内容甚少,足见已不受重视,而晚出场的猪八戒,却整整用了一本四出来加以介绍,真是后来居上,压倒了沙和尚。沙和尚的形象,在西天取经的故事传说中虽然较早,但却不知怎的每况愈下,以致在《西游记》小说中竟降为三师弟,成为取经队伍中第四号人物,实在有点不公平。
沙和尚为玉皇大帝驾前卷帘大将军,不仅见于《西游记》杂剧,也见于《西游记》小说,或许在久已散佚的元人平话中也有此神职。据清末大学者俞樾《茶香室三钞》推考:
国朝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唐东岳庙《尊胜经幢》载诸神名,有南山卷帘将军。然则《西游》衍义,有卷帘大将之名,亦非无本也。
可见沙和尚这一形象,是在《三藏法师传》记载的基础上,又兼采佛教、道教和民间传说,由诗话、平话、杂剧中几次显露角色,最后在《西游记》小说中定型的。
《西游记》小说中的沙僧,是玉皇大帝“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既无家眷,也不好色,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大怒“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在流沙河当了水怪。后被观音菩萨收降,皈依释门,从此专心一念随唐僧往西天取经。
沙僧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没有杂念,一路上保护唐僧,登山牵马,不辞辛劳,毫无怨言。尽管他神通不算广大,又经常担负着保护唐僧的贴身卫士,不能像八戒那样经常手挥钉钯协助大师兄孙悟空与妖魔苦斗,但也始终是勇敢和意志坚定的,在艰苦卓绝的困难和斗争面前,从未产生过像八戒那样“散伙”的念头,也从未像八戒那样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自己先逃命。在沙僧身上没有八戒那么多的小毛病,而且每当八戒挑唆唐僧赶走孙悟空时,他或者挽留,或者中立,所以有一次悟空被逐时,就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但由于在小说中他只是个起陪衬的角色,不仅出场的情节比悟空甚少,就是比之唐僧、八戒也少许多,故而其灵性未能充分展开,是个有点概念化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印象不够深刻。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有绿叶扶持。在《西游记》小说中如果没有沙僧之类人物做衬托,孙悟空的形象也不会那么生动、突出、光彩照人。事实上吴承恩在描写他们西天取经的路上,是常常用唐僧、八戒、沙僧身上的弱点、缺点来衬出孙悟空身上特点、优点之难能可贵。
|